人居环境“微整治”垃圾污水变成宝

参观代表点赞晋安前洋村九峰村整治经验

2019-07-06 00:10:14  来源:福州新闻网

参观代表点赞晋安前洋村九峰村整治经验

  福州新闻网7月6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朱榕 见习记者 桂楹枝)死板的水泥栏杆缠上麻绳,立刻有了乡村的味道;石墙里种上农村常见的佛甲草,不仅耐旱耐热,还让人记起遥远的乡愁;污水处理后的尾水可以灌溉田园,湿垃圾处理后可变身土壤改良剂。昨日下午,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试点村省级现场会在晋安区前洋村、九峰村举行,两个村微整治、微投入、可循环的整治经验,让前来调研学习的10个试点村代表印象深刻。

  坚持微投入微整治

  青山环抱、溪水潺潺的九峰村在雨水的滋润下别有一番风情,石缝和墙壁间冒出的一丛丛绿色植物。“这不就是以前长在农村屋顶上的植物吗?”不少代表惊奇地说。九峰村党支部书记陈春林介绍,这种植物叫佛甲草,耐寒耐热,非常适合用于园林绿化,而且在农村十分常见,富有乡村风味。

  河边原来的水泥栏杆,缺乏生气,和乡村风貌不符,村民自发用麻绳缠上,让水泥栏杆和谐地融入了环境。“仔细看,没花什么大钱,却收到了效果。”代表们纷纷点赞。

  前洋村污水处理站的建设,也贯彻了微投入的理念。据介绍,根据前洋村人口偏少的实情,环保企业在建设污水管道时,相应缩小管径,同时在偏远地方采取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就地处置。这个改变可减少投入约300万元。

  “这个微整治的理念应该大力提倡,既能花小钱办大事,还能为乡村留文、留魂、留旧。”来自三明市建宁县高峰村的代表说。

  “微整治”的理念获得了省住建厅相关专家的认可。“我们鼓励在人居环境中实现微整治、微投入,不搞大拆大建,让乡村是乡村、像乡村。”专家还建议,只要和环境协调,就可以在石墙内种植各种蕨菜等,让植物群落更丰富起来,同时运用园林的、艺术的方式来耕种菜地,发展观光式的农业。

  垃圾污水变成“肥”

  在前洋村前洋广场公厕,代表们参观了农村公厕尾水处理流程,经过三格化粪池的处理后,这些尾水可就近排入农田进行灌溉。

  目前,前洋村、九峰村共建有5座污水处理站和一座提升泵站,敷设配套管网4202米。这些污水处理站利用闲置空地建设,种植了玉兰、桂花,利用当地灌木做成栅栏,外表看起来像一个个花园。经过处理的尾水可达到城镇污水排放一级B标准,作为农作物灌溉水。

  前洋村还引入了20多万元的湿垃圾处理设施,将厨余垃圾倒入它的“大口”,在“肚子”内进行约48个小时“消化”之后,“吐”出一袋袋黝黑、带着甜味的有机肥料,可以用于改良土壤,平均每100公斤湿垃圾,可转化为25公斤的肥料。“用上这个设备,我们村的厨余垃圾基本实现就地循环利用,不仅实现垃圾减量,还能应用于农业生产,变废为宝。”前洋村党支部书记林国先介绍。

  来自福安市潭头镇南岩村经济合作社的负责人王兴宁说,前洋村和九峰村在垃圾、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扎实,给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带来很大的空间。

【责任编辑:陈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