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持续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挺进深远海 打造“蓝色粮仓”
连江持续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连江以工业化思维打造“蓝色粮仓”。记者 包华 摄
深秋时节,极目远眺连江定海湾海域,一座座“钢铁岛屿”映入眼帘,数以万计的大黄鱼身处其间。从这里“游”向全国各地的大黄鱼很特殊——它们不是圈养在近岸200米内的网箱里,而是生活在距离海岸3公里的深远海。这种新方式养殖的大黄鱼,开创福建省深远海装备养殖先河,单位产值是传统养殖方式的10倍。
全国海洋大县连江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拥有3112平方公里海域和238公里海岸线,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国鲍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鱼丸之乡……
近年来,连江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在全省率先发展“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装备,以工业化思维打造“海上粮仓”,引领带动传统养殖向以数字化、体系化为特征的海洋牧场3.0版转变。
目前,连江海域已投放11台(套)桁架类深远海养殖平台,养殖水体规模达17.75万立方米,包括“闽投1号”“乾动1号”“定海湾1号”等,投放数、投产数位居全国第一,建成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智慧牧场,年产优质鱼类近2000吨,打造“从原产地养殖到销售再到餐桌”的一站式供应链。
“这是大黄鱼的‘跑马场’。在深远海养鱼,活动空间大,水质好,水流急,藻类、浮游生物丰富。大黄鱼以小鱼小虾为食,零售价远高于传统养殖的产品。”穿着皮鞋行走在“定海湾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福建鑫茂渔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卢统锋如履平地,“与近岸养殖的大黄鱼相比,深远海大黄鱼肉质更加紧实、清甜鲜嫩,且运输速度很快,前一天还在海里畅游,次日就‘游’上外省食客的餐桌,平台还能抵御15级台风、赤潮等。”
深入践行大食物观,闯出一条新赛道,连江的成功经验是“标准决定质量,‘百台万吨’意味着标准化,推动鱼类优品从偶然走向必然”。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大黄鱼来说,木头渔排是第一代住宅,塑胶渔排是第二代住宅,都属近海养殖;第三代重力式深水大网箱、第四代深远海养殖平台的出现,使养殖区域从近岸向外海延伸,极大拓展了蓝色经济发展空间。更可贵的是,这种模式既保护生态又涵养资源,用标准化赋能品牌,加速打造持续健康发展的海洋渔业模式,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与“百台万吨”发展计划配套的是连江县出台的扶持政策:用海价格更优惠、平台能确权办证、推出深远海养殖贷款等创新之举,为全省乃至全国深远海养殖业发展创造了“连江模式”,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典型经验,体现了“海上福州”建设一脉相承的成果。
2022年,连江县向“泰渔1号”发放了全国县级首本深远海养殖平台所有权证书,成为全国首个探索开展深远海渔业养殖设施试点登记服务工作的县。这意味着,深远海养殖平台在连江拥有自己的身份证、房产证。
政策方面,随着《连江县深远海养殖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支持和促进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等陆续出台,一系列全省率先举措在连江落地:深水网箱养殖的海域使用金,比普通网箱养殖更加优惠;深远海养殖平台建造及租赁享有奖补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把海域使用权直接出让给企业,与以往的企业租赁方式相比,降低了用海成本。(记者 林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