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筱埕镇:“千里金沙”添活力 古村新韵幸福长
福州人的幸福,不仅在于城市古厝的白墙黛瓦与亭亭如盖的苍劲古榕,家门口的那片蓝色亦承载着“诗和远方”。在全国海洋大县连江的筱埕镇大埕村,这个集齐了“山、海、岛、渔村”等元素的古村落,最美的风光莫过于“山海盛景”。
近年来,筱埕镇因地制宜,通过打造“千里金沙”党建特色品牌,留住了乡愁、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鼓足了村民腰包、扮靓了海滩,全方位助力打响新时代“堡垒工程”品牌。
海上垃圾回收点便于清理海漂垃圾。(连江县委组织部供图)
抓红色传承
“千”年古村焕发新生
走进位于大埕村党群服务中心内的村史馆,“乡忆——涛声千年诉芳华”“乡情——红色领航聚共识”“乡思——抢抓机遇谋发展”“乡愁——情系故里报桑梓”四个篇章总能引发参访者的共鸣。其中,就包括大埕村的村民。
“过去总觉得乡愁是‘空心’的,现在茶余饭后来到村史馆逛逛,读一读老一辈的奋斗故事,看一看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愁突然变得有形可感了。”村民严维跟长期在外务工,逢年过节才回村里,对家乡的历史和发展只是“有个模糊概念”。村史馆建成投用后,看着一张张老照片,他儿时模糊的记忆一下子变得清晰,“原来以前的元宵灯会、红色童谣都是有根可循的;原来我们的党组织在传统养殖业和文旅发展上已经办了这么多的实事、好事”。
推动乡村振兴,要巧于焕发农民的“生气”和精于融入时代的“朝气”,大埕这个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该如何拥抱当下?筱埕镇党委组织委员郑璐璐表示,近年来,大埕村全面落实“六个一”初心筑梦行动要求,即梳理一部发展史、建设一所村史馆、开辟一面荣誉墙、设立一片名人坊、展示一张贡献榜、归档一篇大事记,通过梳理千年乡风传统和红色发展史,建成开放大埕村史馆,极大提升了党员群众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抓网格治理
邻“里”和谐相互扶持
“以前出了事只能自己干着急,等着过往船只求助。有了这个‘法宝’后,出海心里定定的,大家就像家人般互相照应。”不久前,渔民老王的渔船在海上突发机械故障,网格员陈武威接到老王的求助后,立即组织网格内其他渔船兄弟前往救援。在大家的援助下,老王的渔船顺利被拖回岸边检修,耗时不到1小时。
大埕村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上作业安全至关重要。早年间,当地渔船出海“各自为政”,遇到突发天气或船只故障,很难及时得到帮助,即使联系上救援队伍,也要耗上大半天。如何破解?
郑璐璐介绍,2023年以来,大埕村海上渔船网格推行一个网格+一名党员+N个服务对象的“1+1+N”机制,将全村划分为8个陆上网格、9个海上渔船网格,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第一时间解决村民急难愁盼,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记者获悉,“1+1+N”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的诞生,得益于连江县委组织部成功探索出的“166”农村无职党员管理机制。
何为“166”机制?即把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主线,细分农闲在村、返乡在家、务工在岗、经商在外、年老在闲、卧病在床等六大类党员,对应构建积分晋级、设岗尽责、守望相助、致富领航、银发赋能和暖心服务等六大平台,将邻里自治的思路有效融入基层治理工作当中,织密党群红色朋友圈。
网格员陈武威作为一名返乡在家的党员,负责联系的是第五网格组的渔船,也正是老王在海上作业时所在的“家”,所以才能在第一时间为其提供援助。
抓产业发展
碧海“金沙”处处美景
大埕村碧海银滩,是当地的网红景点,如何让好风景催生好“钱景”?在“千里金沙”党建品牌的催化下,大埕村开展了“三步走”战略——
当地以保护海洋环境为重点,深入开展沙滩治理、海域生态保护、养殖浮球替换等工作,全面提升滨海“颜值”,为文旅开发打好基础。为此,大埕村专门组织一支由党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沙滩清洁队,定期开展“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仅2024年,清洁队就进行了50余次集中清理,清理垃圾超10吨。此外,还深化海漂垃圾治理,推进海上养殖设施转型升级,更换浮球40万粒,全面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率先开展海上垃圾回收点试点工作,建成海上垃圾回收点,平均日收集6立方米、海岸线日收集垃圾10立方米。
严格按照“三权分置+两证联动”海水养殖新途径,全面清查村集体海域资源状况,针对海区被非法侵占问题,组建党员攻坚队开展“清海”专项行动,成功收回165公顷海区,海区承包金增收超70万元。截至2024年底,村集体年收入已连续三年超150万元。
在夯实海区收入的基础上,该村充分发挥辖区内日兴、天源等龙头企业作用,争取农业强镇项目资金,助力企业新增生产设备,组织开展高优品种推广、养殖技能培训等,吸纳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养殖产业强起来、村民个人富起来、村庄经济活起来。
用心栽花,花开满园。“现在沙质洁净、海水清澈,来村里看海食鲜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碧海银滩逐步变为金山银山。”这是常挂在村民们嘴边的一句话。(记者 林文婧 通讯员 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