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锡”世之珍——记闽侯新塘村锡雕传承人陈忠铨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儿也越来越浓了。走进闽侯县大湖乡新塘村的一幢老房子里,只见各种样式的锡艺品琳琅满目。除了人们日常用的茶壶、酒壶、果盘,还有与传统民俗文化相关的烛台、宝塔、天官锁等,锡器上装饰的花叶细腻,狮子与仙人的神态栩栩如生。这些锡雕工艺品都出自新塘村锡雕传承人陈忠铨之手。“现在每天订单都排得满满当当,已经排到明年3月了。”陈忠铨告诉记者。
陈忠铨介绍锡雕艺术。陈舒凡 摄
历史悠久的新塘村曾经因“锡艺七十二担”名声在外。据传,村里曾有七十二个锡艺师傅。“陈时菊、陈家雄、陈良应……这‘七十二担’,个个叫得出名字。”据陈忠铨介绍,旧时村里手工艺人众多,打铁、打锡、做蓑衣等行当百花齐放,锡艺更是其中翘楚。陈忠铨的父亲陈时樽正是在那时学得一身本领,后成为连江、罗源一带有名的锡艺师傅。
陈忠铨自小对传统锡艺耳濡目染,家族中除了父亲外,姑丈、舅舅和兄弟都会打锡器,称得上是锡艺世家。在18岁时,他正式跟随父亲学习锡雕工艺,自此开始挑着锡担走南闯北。
细节生动、造型灵动,是陈忠铨创作的锡雕作品最大的特点。不管是凤凰、狮子,还是梅花鹿,都能做到神态飘逸、惟妙惟肖,仿佛要挣脱锡制“皮囊”,“活”出生命。
不仅如此,他还将其他艺术形式融入锡雕。“初中的时候,我开始对绘画和书法产生兴趣,在自学过程中,我意识到锡雕艺术与绘画、书法艺术之间的共通处。”陈忠铨表示,在其他艺术中得到的审美熏陶让自己对锡雕创作更加得心应手,还让他学会了绘制设计图纸。
25年前,父亲和陈忠铨接到过一个大订单——复刻全副“銮驾”三套,每套是18种36件武器,成品共108件,其中有麒麟戟、魁笔掌、青龙偃月刀、盘龙刀等,武器上雕龙画狮作装饰。“父亲信赖我精通绘制图纸的技能,让我根据客户要求的尺寸提前画好图纸,再交给父亲进行任务分配。那时,包含父亲和我在内的四位锡雕手工艺人,在南平峡阳溪中庙里,耗时一年才将108件武器打造出来。”
3个月前,陈忠铨的父亲去世,临终前嘱托他,要把锡雕技艺传承下去,锡雕创作成了他缅怀父亲的方式。“我在新塘村创立这个工作室,也是想用锡雕工艺推动家乡发展,将‘锡艺七十二担’的美名继续传承下去。”陈忠铨告诉记者。
如今,陈忠铨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因为他的锡雕手艺好、对细节把握精准,客户都认可了这位传承人,甚至认为陈忠铨的技艺比父亲更胜一筹。
在眼下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让锡雕工艺适应时代发展,是陈忠铨反复思考的课题。
“一开始我们的锡雕作品仅仅是为了满足大众对日常盛具的需求,打的都是茶壶、果盘一类物件。后来,我们的锡雕作品与传统民俗结合紧密,经常打造一些与民俗故事、神话传说相关的锡器,但对于工艺的现代化发展仍十分有限。”陈忠铨表示,锡雕工艺品需要新的市场。随着人们开始追求锡艺的艺术审美,陈忠铨开始创造一些如松鹤延年、鹿竹同春等工艺精巧、包含审美意趣和美好寓意的作品。同时,陈忠铨还筹划着将锡雕艺术与根雕艺术相结合,在根雕上创作凤凰、牡丹、梅花、喜鹊等一类包含美好寓意的锡雕形象。
“像陈忠铨一样的民间锡雕艺术家,回到家乡用锡雕工艺推动家乡发展,对新塘村的文化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我们打算在新塘村开设一个锡雕工艺馆,以此为依托策划一系列文旅推广活动,推动锡雕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锡雕魅力,让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在新塘村重新焕发生机。”新塘村党支部书记陈仲兴说。(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陈舒凡 邓一飞 程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