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千年古桥“重生”

2024-12-27 10:30:34  来源:福州晚报

“疏松绿竹拥村原,跨岸桥通十四门。水浅沙明飞白鹭,夕阳溪色近黄昏。”明嘉靖丙戌科状元龚用卿的七言绝句,生动描绘了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的十四门桥。据传,这座桥始建于唐代,后于宋代重修。千百年来,这座古桥不仅是联结旗山可溪(又称“溪源溪”)两岸的重要通道,更承载着当地百姓深沉炽烈的乡愁。

去年,这座古桥因台风受损严重。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闽侯县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对古桥进行灾后勘察,并着手研究、设计修复方案。今年9月,闽侯十四门桥修缮项目正式启动。目前,古桥修缮工作已近尾声,即将报送文物部门验收。

闽侯千年古桥“重生”十四门桥横跨旗山可溪。

古桥修缮即将完成

“十四门桥修好后,我一定要去桥上走走,与这座陪伴我们长大的石桥重逢。这也是乡亲们的共同心愿。”榕桥村民吴老伯感慨地说。

十四门桥长约100米、宽约1.8米,横跨可溪,东西走向。这座石构平梁桥因有13个船墩,水从十四个桥洞流过而得名。旧时,桥头多植榕树,故俗称“榕桥”。

古桥修缮项目设计方负责人介绍,去年9月,在闽侯县博物馆、上街镇政府等单位的协助下,他们组织人员对十四门桥进行详细勘察,发现该桥第五至第八桥墩受损严重,其中第五、第六、第八桥墩石梁断裂,第七桥墩被洪水冲毁。

古桥修缮项目主要通过河道清淤、围堰排水、维修破损桥墩和石梁、重制第七桥墩、加固相关桥墩,让十四门桥“延年益寿”。

目前,修缮项目已基本完工,待通过县、市、省三级验收后,这座千年古桥将再次为大众服务。

工艺独特的闽都胜迹

记者通过航拍镜头看到,十四门桥与周边自然山川、古镇街市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自古以来,十四门桥所在的可溪两岸风光秀丽,以溪源宫景区为主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这里的美景,历来是闽都胜迹之一。历代文人墨客途经此地多有吟咏。明代诗人陆椿、郑元韶的诗句“月华隐映三千界,水气浮沈十四桥”“西望旗山数里遥,寻常春涨阻耕樵”,均生动描绘了十四门桥的美景。

十四门桥的桥墩由花岗岩条石叠砌而成,采用独特的双边船形墩设计,便于排水。桥上石梁为两块大石料,每条重达数千斤。为架设沉重的石板,古代工匠巧妙利用潮水涨落,实施“激浪以涨舟、悬机以牵引”的建造工艺——涨潮时,运载石板的船随潮水涨高将石板托起,与桥墩对齐固定;退潮时,船随潮水下降,石板就被安放在桥墩上。

1992年,十四门桥被公布为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十四门桥被公布为第十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十四门桥入选福建省河湖文化遗产。

承载千年的乡愁记忆

历史上,十四门桥曾多次遭遇灾害侵袭,留存至今,它存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供人跨溪通行的最初目的,承载着当地村民与自然斗争的历史。

清同治年间,十四门桥被山洪冲毁,南端二孔及多孔桥面受损,第十四个桥墩被冲垮;1928年,乡贤林文英捐资重修十四门桥,改成13孔,在第14孔桥墩上改为石堤与桥相接;2005年10月,十四门桥受“龙王”台风重创,导致“三墩坍塌,双梁折沉”;2006年,十四门桥由乡民们修复,意外出土古代落水石梁一条,被用以复原第十四门。

榕桥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门桥已成为乡愁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来,他们将以古桥为核心,串联周边景区,打造文旅产业,推进乡村振兴,讲好古桥的历史和故事。(记者 陈木易 通讯员 林若野/文 记者 林双伟/摄)

【责任编辑:钟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