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大湖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传承利用之道:讲好老区革命故事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80多年前,福建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战役——大湖战役在闽侯县大湖乡打响,革命的火种熊熊燃烧,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大湖乡有19个革命老区村,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独特且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近年来,大湖乡党委、政府牢记嘱托,发挥独特优势,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传承利用之道,推动红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郑方干(右二)四处走访搜集史料。(受访者供图)
点燃革命火种
红色之光照亮征程
历史的风轻拂过大湖乡坂头村郑家祖厝的门楣,唤醒硝烟里的记忆,英勇无畏的革命先烈从枪林弹雨中走来,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我的父亲郑其土是大湖地区第一批中共党员之一,这处老宅是中共福建省委在大湖地区的第一个地下联络站。”说起父亲,郑方干满是骄傲和自豪。他说,父亲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入党,历任大湖秘密联络站站长、中共大湖工委副书记、中共小北工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林森县工委副书记等职。
当时,郑其土创建和领导的大湖游击队经费困难,他不仅捐出家里的粮食,还将祖辈留下的田产变卖,以满足五六十名游击队员的生活需要,并为党组织提供经费。郑家祖厝一度成为中共大湖地区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郑家祖厝的革命火种就呈星火燎原之势,向铁坑、日溪、霍口、白沙等周边的乡村蔓延。
传承先辈风骨
四处奔走搜集史料
如今,走进中共闽浙赣区(省)委城工部大湖工委旧址,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张张生动的历史图片、一个个动人的红色故事等,将大湖籍革命先辈浴血战斗的故事娓娓道来,这离不开郑方干对传播红色文化的坚守。
“2017年,我发现许多地方都在开展革命遗址的宣传、保护工作,而我父亲及郑家祖厝的红色故事却很少人知道。”郑方干说,为了搜集史料和革命文物,他和福州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赵桦奔赴闽清、连江、罗源、闽侯、霞浦等地,实地走访当年的秘密交通站联络点、革命事迹发生地,拜访当年的游击队员、儿童团长、游击队小联络员,以及烈士遗孤、游击队员后代等60多人,从中挖掘了很多缺失的资料。
郑方干的努力得到家人的支持,住在郑家祖厝的妹妹一家搬到老宅边上的房子里,腾出房屋用于展馆建设。他还发动亲朋好友、革命先辈后代等,筹集到约50万元资金,分期进行楼体门墙扶正加固、房屋防漏雨、景观卫生等基本维护。
在福建省老促会、闽侯县老区办等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共大湖工委遗址于2020年免费对外开放。乘着发展红色文化的东风,坂头村用活红色资源、建强战斗堡垒、激发发展动能,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村容村貌显著改善,村民生活持续提升,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
凝聚奋进力量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坂头村盘活红色资源的蝶变,也引领着周边各村把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依托生态优势,江洋村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大院式养老场所江洋山庄,80多名新村民在此安居康养;依托文化优势,东墘村以后园里古民居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村庄特色,吸引一批批游客前来参观;依托产业优势,六锦村通过发展紫竹特色产业,让原本每根只卖0.2元的竹子,化身民族乐器京胡的主要原料,卖出100多元的单价……
据了解,大湖乡将充分发挥中共闽浙赣区(省)委城工部大湖工委旧址红色资源优势,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打造红色旅游线路等方式,深入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同时串联东线江洋、彭湖、武竹、六锦、坂头、茶坪、东墘、角洋等村落,实现文化与生态、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开发的深度融合。(记者 叶欣童 通讯员 黄金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