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梅花镇:破乡村教育之困 振师生崇学之魂
长乐梅花镇探索创新教育机制——
破乡村教育之困 振师生崇学之魂
位于长乐区北部的千年古镇梅花镇,文脉鼎盛,自古向学,是尊师重教之地。然而,随着近年来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梅花镇“教育弱”的问题越发明显。优秀教师、生源向外流失、整体学习氛围低迷等问题在部分学校中显现。
如何化解教育难题?近年来,梅花镇积极回应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多措并举,探索、创新教育机制,通过思想教育促教、通过激励机制促学,让梅花教育强起来。29日,记者走进梅花镇,切身感受梅花乡村教育的变化。
梅花中学学生朝气蓬勃。(梅花中学供图)
回归教育本质
提升师生热情
梅花中学八年级学生小刘曾是个让奶奶和老师头疼的“叛逆”学生,如今奶奶送小刘上学时却笑得开怀:“孩子现在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变好了,也更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扉,多亏老师们的教育。”
小刘并不是个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梅花镇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当地,在这所仅有300余人的学校里,留守儿童占了大多数。“由于父母教育缺位,部分学生厌学怠学严重,整体学习氛围低迷,状况堪忧。”梅花中学校长姚礼恺介绍。
面对这样的难题,梅花中学摒弃形式主义,回归教育本质,鼓励老师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以便更好地察觉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学校还在梅花教育促进会的资助下建立了七、八年级统一晚自习机制,延长课后陪伴时间,弥补孩子心中家庭的缺失。
在这种积极的教学氛围里,教师的教学热情回来了,学生的自觉性和执行力也被唤醒,潜力随之被激发。在202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梅花中学综合成绩名列长乐区第六。
梅花中学的尝试只是梅花镇辖区内学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梅花镇鼓励各校结合各自实际查摆问题、重点剖析,创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这对学校来说,是调整,是挑战,更是重振新内核的机会。”梅花镇相关负责人说。
引入社会力量
构建强大合力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校硬件设施陈旧”“教师流动性较大”……在座谈会上,校长和老师们的急难愁盼,都被梅花教育促进会会长蔡义佺一一详细记录。
2017年,在长乐改区后,梅花镇“好教师留不住 好生源往外走”的状况愈演愈烈。看到家乡这般情况,乡贤们都十分焦急,“一所学校如果连基础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都无法保证,‘育人’又该从何谈起呢?”蔡义佺眉头紧锁。
2020年,在梅花镇的支持和指导下,蔡义佺组织乡贤设立梅花教育促进会,为梅花教育注入活力。3年以来,梅花教育促进会共收到345人次捐赠的善款总数约380万元,奖励全球梅花籍优秀大学生和研究生212名、梅花中学中考优秀学子24名,救助2名家庭困难的大学新生,为数百名学子托起了求学的梦想。
为了给梅花学子提供更优越的学习环境,梅花教育促进会还接连向梅花中、小学和中心幼儿园捐赠教学设备并开展慰问教师活动,“我们还会对梅花镇评定的‘梅花镇先进教育工作者’及初三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近年来,教育促进会共奖励梅花中、小学和中心幼儿园先进教师19名、初三毕业班年段教师23名,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蔡义佺介绍。
融入乡村元素
打磨教育质感
自制蛏干网晒蛏干,手工复刻梅花老屋,跟着“小导游”逛遍梅花古城,自制渔网时装参加时装秀……今年6月,梅花镇携手梅花中心幼儿园,为园中幼儿带来了充满梅花元素的梅花古城研学之旅。
“这是我第一次学习去做‘小导游’,太有趣了!”这次的“梅花小导游”经历,让中班的小雨发现了隐藏在生活中的梅花文化,这让他感到十分惊喜。
无独有偶,在梅花中学,由梅花渔民创造的“贝画”、剪纸等成为学生们热衷的新时尚。近年来,梅花镇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将这些充满梅花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民间带入课堂,成为梅花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每一个梅花学子都可以带着梅花文化‘走出去’,记得自己的来时路。也希望通过课后教育的延续,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充盈他们的精神世界。”梅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新的研学线路正在持续开发中,后续将开放给周边的乡镇学校。接下来,我们将以‘教育’的振兴为着力点,以‘软实力’的提升为指向,深入挖掘梅花文化,全力提升梅花教育的‘质感’,着力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做好‘乡村振兴’的系统文章。”(记者 宋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