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在福州乡村“寻宝”
观碑刻、看契约、寻家谱……8月26日至9月3日,在永泰广袤乡野上,活跃着一批开展田野调查的专家学者,他们一头“扎进”坂埕村、雁塔山、竹头寨等地,挖掘民间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洋教授”格外引人注目,身材高大、五官深邃,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话语间还偶尔蹦出几个福州话词汇。
这位在永泰广为人知的“洋面孔”,是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历史学教授、明清及中国近代社会史学家宋怡明(英文名:Michael A.Szonyi)。从年少懵懂时初抵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到如今两鬓斑白,深入福州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社会史,宋怡明的人生轨迹,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文化印记。5日,记者线上联系宋怡明教授,探访他的“中国之旅”。
宋怡明(右)在乡村中走访 。
永泰“寻宝”
视虫蛀资料为珍宝
“官有政法,民有私约”,契约文书是民间日常生活的主要规范体系,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原始资料。2017年,在厦门大学教授郑振满的引介下,宋怡明加入福建历史文书研究团队。6年来,他跟随研究团队多次赴永泰,深入嵩口、洑口、盖洋等乡镇调研民间契约文书。
“这里的史料太丰富了!对于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谈及村落调研中挖掘出的数万份契约文书,宋怡明难掩激动。永泰县山多林密,自明代起就有经营山林获利的传统,大量具有产权凭证意义的契约文书因此诞生。
“宋教授对民间研究充满热情,我们许多司空见惯的诉状、家谱等文字资料,他翻看起来爱不释手。”永泰县政协副主席、村保办主任张培奋告诉记者,一些村民放置家中习以为常的历史文书,因长期无人问津,受虫蛀、被老鼠啃食,宋怡明视若珍宝,带着两名哈佛大学博士生及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研究生,细心地对史料进行修复、扫描,编研利用。有时为了向当地村民深入了解过往历史,宋怡明在拜访前还会自掏腰包买箱牛奶作为答谢礼物。久而久之,他和当地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2022年12月,由郑振满、宋怡明等众多专家学者研究撰写的书籍《八闽文库·福建民间契约文书》先行出版50册,生动反映永泰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而宋怡明和永泰的合作不止于此,回到美国后,宋怡明还在哈佛大学开设相关课程,向学生解读永泰历史文书的来龙去脉。
新婚之喜
携爱妻来榕举办婚宴
《福州晚报》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对宋怡明来榕访学刊发《寻找历史遗落的“积木”》等多篇报道。宋怡明的学业生涯,也与福州密不可分。
彼时,宋怡明正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将自己对中国历史文化关注的落脚点选在福州,以南台岛螺洲陈氏等家族为研究对象,撰写博士毕业论文。
1997年,宋怡明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任中国历史学副教授,新婚之时,特意携妻子跨越大洋,千里迢迢来到福州举办婚宴,感谢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和福州地方志学者专家对他从事“实践中的宗族”研究的指导和帮助。
2017年,宋怡明深入昇平庄,探访鄢氏后人,开展史料研究工作。“一次调研工作中,当地的几位鄢氏后人在和宋怡明交流后眼含热泪,感慨万分,动容于一位外国人能如此熟悉鄢氏家族文化。”当时陪同调研的张培奋说。
2019年,昇平庄成立郑振满、宋怡明工作室,让专家学者引领永泰庄寨发展,推动庄寨保护开发利用,助力乡村振兴。“加拿大是我的‘第一故乡’,福州是我的‘第二故乡’,退休后我要来这里养老。”宋怡明笑着说。
13岁那年
对中国“一见钟情”
宋怡明出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幼时曾读过一则小鸭子在长江游泳的故事。如今,他依然清楚地记得故事里的细节,那是中国给他留下的最初印象。
宋怡明13岁那年暑假,他的父亲在武汉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讲学,来武汉探望父亲的宋怡明,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也是这次旅行,他喜欢上了中国,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回到加拿大后便开始自学中文。高中毕业后,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暂时搁置学业来中国边打工边旅游。在这一年里,他的足迹遍布云南、新疆、西藏、北京等地。
“中国人热情好客,我在路途中跟别人说起自己是来自白求恩的故乡加拿大,他们都会款待我,旅途十分有趣。”宋怡明说,就这样,他一路搭着便车旅游,一路体味着中国的风土人情。
早年对中国萌生的好奇,深刻影响了宋怡明的学术研究方向。20世纪90年代初,宋怡明便前往中国农村进行田野调查。2005年,他转入哈佛大学执教,此后,他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发表《前线岛屿》《被统治的技艺:帝制中国晚期的日常政治》等多本学术著作。(记者 全怡月/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