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嵩口模式”:用“绣花功夫”绣出美好生活
如今的嵩口镇山清水秀。永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中描写爱情的美好景象,古代劳动人民在展现日常的生活状态时常常离不开水源,可见水对于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同样距今千年历史的嵩口镇作为古时福建西南地区水运的重要商业中心,近年来,也不断在实践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嵩口模式”,通过活化古镇资源、保护特色文化,实现从输血、造血到活血的转变,让嵩口古镇焕发新的活力。
模式一:十年磨一剑,练就“绣花”功夫
经历近十年的古镇保护利用过程,永泰嵩口镇的政府、设计团队、本地人民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着古建筑的保护以及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事业,在省市支持下,立足本地实际,敢于创新尝试,逐渐形成了“嵩口模式”。
三面被大樟溪环绕的嵩口古镇。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如今的嵩口镇街道。李丹 摄
与其他古镇的大拆大建不同,嵩口镇政府决定“十年磨一剑”,在尊重历史,尊重自然的改造原则下,进行微改造微干预,主体加固修复利用,坚持保持古街古巷的空间布局、重视历史风貌协调,保持原有的古渡和历史文脉。
嵩口镇德星楼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是古镇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之一。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与其他古镇的大拆大建不同,嵩口镇政府决定“十年磨一剑”,在尊重历史,尊重自然的改造原则下,进行微改造微干预,主体加固修复利用,坚持保持古街古巷的空间布局、重视历史风貌协调,保持原有的古渡和历史文脉。
德星楼下至今还保留着过去的两座碑,左边的碑是重整义渡碑,上面记录了嵩口镇对于古代商业、生产安全和村庄的管理。右边的碑是由政府亲自立下的永禁溺女碑,体现了嵩口政府对男女平等的重视。李丹 摄
台湾建筑师邓海用米粉街公厕的保留改造为案例,形象地解释了嵩口古镇的保护修缮理念,“米粉街公厕保留了旧公厕的大部分东西的前提下,隐性地植入当代的设备系统,让现代的设备系统能够弥补原本厕所的缺陷,保留并改良它的缺点,让它的优点继续延续和强化,这就是嵩口古镇各个环节里一个活的值得被传递和累积的历史样本。”
米粉街公厕改造前后的对比。永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模式二:两岸青年联手振兴千年温暖古镇
嵩口下足“绣花”功夫,用精心、细心和恒心脚踏实地开展古镇建设。2014年,嵩口列入省里计划实施的1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试点项目。中共永泰县委书记雷连鸣表示,嵩口古镇“政府搭台,小投资撬动,村民主动参与”的运作机制,吸引大批青年返乡,通过社会助力,创客赋能,实现传统文化找回发展的动力,走出一条属于嵩口独特的有青年力量、有内生动力的可持续可推广的嵩口式乡村振兴路径。
打开联合驻地团队合影。永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组织的专家团,来到嵩口考察,台湾打开联合设计团队对嵩口“一见倾心”,而后扎根十年开展“陪伴式”设计。2015年初,镇政府联合“打开联合”团队,建立了“打开嵩口”文创概念店。设计团队打破了房间的旧格局,保留了墙面的历史痕迹,将它改造、装修,打造成古街上第一家结合了咖啡、住宿、零售功能的复合空间。
如今的打开嵩口文创概念店。永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15年10月“打开嵩口”开始试营业,推出了采用嵩口本地食材研发制作的梅子饼、李子酥、鬼针草奶茶、鱼腥草奶茶等特色产品,让本地食材有了新的生命力。也为古镇业态打开了一扇窗户,带动更多新业态落户生根,带来了嵩口发展的良性循环。
嵩口古镇创客青年谢方玲正在讲述她与嵩口的故事。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我来嵩口近十年了,刚来嵩口时候是打开联合的第一位大陆员工,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去村里挖掘嵩口的业态、手艺、民俗文化等本地事物。”嵩口古镇创客青年谢方玲跟记者讲述自己创业的故事,“作为在嵩口生活的外来人,我看到了当地村民对我们这一群年轻人的期待,所以我想让古镇这一群淳朴善良的村民们增加点收入,改善一些生活。”
如今,谢方玲和其他8位青年共同投资改造黎照居,作为两岸青年建筑文化交流基地及地域性建筑研究基地。
黎照居,意思是“黎明照耀的居所”,谢方玲等人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新旧融合,既增加了现代元素,又保留了古香古色。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黎照居内景。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模式三: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
嵩口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用心去传承延续,注重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并敢于创新发展,有序恢复古镇赶圩、肥狮、藤编、武术等文化元素,将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和谐共融。
本地人在为肥狮表演奏乐。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当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取代了复杂而又精细的传统竹编艺术,2014年来自台湾的邓海和他的团队来到嵩口镇中山村,协同当地政府一起展开了一场古镇的振兴之旅。邓海团队耕耘十载,通过重新设计开发竹编产品,进一步挖掘、收集具有传统特色的竹编、斗笠、草鞋等手工艺品,组织老手艺人工艺传授,动员年轻创客进行创意指导,不断创新和挖掘竹编制品背后的潜在价值。
台湾设计师邓海把妻子和孩子接来嵩口安家,融入古镇生活。永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位于横街尽头的林记竹艺店是竹篾匠林登炎开设的店铺,他娴熟地将篾片一横一竖,进行紧密穿插,最终编织出各式各样绮丽的花纹与精美的物件。永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鹤形路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对比。永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嵩口镇鹤形路俯瞰图。永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如今的嵩口镇吸引许多画家前来写生。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青年正在嵩口供销新社内办公。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模式四:引得源头活水来
古镇既要“古”也要“新”,为了保护和发展嵩口赶圩文化,嵩口镇探索出“体验+”模式,推动嵩口圩市的“回归”与“出圈”。举办“嵩口赶圩节”“深山圩市”购物节“凉夜赶圩”等活动,将赶圩融入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中,搭建起城乡农特产品供销的平台与桥梁,让赶圩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同时依托大城市客流量,注入市场永续动力,通过嵩口独特的文化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如今嵩口赶圩节的热闹场面。永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由本地人改造运营的嵩口供销新社。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据了解,嵩口古镇目前已经拥有了将近300个床位。平日的入住率在50%以上,节假日可以达到80%以上的入住率。“不是简单打卡,而是融入本地人的生活。”邓海坦言,从嵩口古镇的传统文化到建筑规划设计,都将“人”作为古镇发展的核心,让游客来这里不只是“走个过场”,而是亲身体验当地人的生活,这种可持续的健康的旅游发展理念和市场定位,为嵩口赋予了独特的市场魅力和潜力。
嵩口镇的居民正在制作线面。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在古镇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中,政府牵头引入各方力量,镇、村干部以及设计人员、村民代表等群体为了古镇复兴目标合力向前,积极创造并引导本地人做本地事,赋予古镇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嵩口改造聚焦的不仅是修复古镇的面貌,做足古镇的人气,更是重塑古镇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嵩口社区公益图书馆是一个由志愿者发起、政府支持、社会共建的公益图书馆。李丹 摄
合唱结束后孩子们愉快交流。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嵩口古镇的试点成功,让县域外各方力量看到永泰发展的巨大潜力。永泰的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数量、福建省旅游特色村数量均为全省第一,2022 年全县乡村游接待游客数量也位居全省第一。
旅游季的嵩口古镇人流如织。永泰县嵩口镇人民政府供图
嵩口镇党委书记连萍介绍嵩口镇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希望能够根据“嵩口模式”发展经验,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在古镇保护提升上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做好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加大古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助力,延伸培育更多镇区之外的业态,让古镇的百姓真正享受古镇发展带来的红利,带来更多新职业的可能性,努力打造一个有人气、有活力的温暖古镇。
福州 “嵩口模式”有自己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信全国各地乡村振兴的模式将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动人局面。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记者 胡美东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