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深学“千万工程”经验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实践
振兴快一步 千村向未来
——福州深学“千万工程”经验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实践
面对乡村振兴这张“全国卷”,全国各地路径千条,解法各异。
浙江,凭借“千万工程”,从一众“地方答卷”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的参考答案之一。
福州,出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与浙江为邻。地理、区位条件相似,发展背景有所不同,近年来,福州不断吸收、借鉴先进经验,以“五大工程”为抓手,闯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
细数成绩,不胜枚举。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千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夺得“四连冠”,“五大工程”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市域改革案例。
实施乡村振兴,越往后越难——如何让更多的乡村振兴起来?富民的抓手在哪里?生态优势怎样转化?怎么进一步破除城乡藩篱、推动融合?记者行走于广袤乡村,数“问”福州,探寻答案。
破局之道
普通乡村逆势而起
闽清上莲乡新村村稻米文化产业示范园。
普通小村振兴难,究其原因,一是乏善可陈,二是缺少资源。现实一定是如此吗?
闽清县上莲乡新村村的变化令人惊喜:过去,村民以薏米、五彩米种植为主,地块零散;如今,稻米产业园、小酒馆、特色民宿等“新景”星罗棋布。
此番“逆袭”,新村村仅用了两年时间。两年前,全乡刚摆脱贫困不久,资源少、力量小,领到“乡村振兴”的课题、资金后,各村都只是盯着修路、修路灯。
上莲乡党委书记黄伟不怕揭短:“钱下去了,成果出不来,还有村民来反映,说建设工程破坏乡村风貌,更别提乡村的整体发展了。”
建设不成体系、难以为继,这是一个村的痛点,也是福州许多村的痛点。
福州有2196个乡村,占全省总数的1/6。在“造盆景”阶段,重要资源或政策已优先向个别村倾斜,挖掘特色、潜力,树立了不少示范村、典型村。比如晋安区九峰村,自然条件优越,持续投入资金用于古迹修复、修路通车等,成为一小时可达的“世外桃源”,乡村旅游风生水起。
乡村要全面振兴,光有“盆景”还不够。福州以党建为引领,以统筹为要义,以围绕“五大工程”展开的项目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一套贯穿乡村建设、项目运营、收益分配的有效机制和发展模式,以点带面抓落实,让一处处“盆景”串起一片片风景。
谁来统筹更合适?村级还是乡镇?多次探索后,黄伟颇有心得。头一年,各村做业主,效果不佳。第二年,他转变思路,把乡镇资金、资产资源、人才都集中起来。“大项目由乡里统筹,各个村支书带头发展产业,而不是去做工程。”
谁来执行更高效?黄伟设计了一个思路:企业化运作。闽清县佳头知青农场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县属乡管的国企,负责全乡乡村振兴项目,旗下两家子公司,一家管项目、管资金,一家接手项目运营,打造品牌。各村整合资源、资金入股,占有投资公司49%股份。
他们联手的其中一个大项目“遇见心上莲”就落地新村村,田园野趣与新兴业态相得益彰。今年春节项目开业后,火爆程度超出预期,3个多月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旅游收入600多万元。这笔账,不仅加进村民池晶晶的“小账本”,每月增收上千元,也汇入了村集体的“大账本”,村财收入有望在今年突破63万元。
在福州乡村振兴“大舞台”上,类似的新探索新模式“层出不穷”。
永泰坵演村,通过“村企共建”,引进福州城投、途远、好农场等集团,项目分红作为集体经济收入;
晋安日溪乡,采取“跨村联建”,在南峰片、日溪片、芝铁片成立3个中心村党委,走上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道路;
闽侯茶苑村,兴起“合作社模式”,党支部领办,乡贤等能人带动,成立丰成等合作社,变抛荒地为“黄金田”;
……
福州采取“先进带后进、强村带弱村”的办法,因地制宜探索实施项目建设型、资源利用型、入股合作型、服务创收型、资产盘活型等发展模式,解决普通村和弱村底子薄弱、“造血”功能差等问题。
据统计,2020年~2022年,全市村财收入20万元以下的村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57.03%下降至32.69%;村财收入20万元至50万元的村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如今占比67.31%。
给空间,各地自行摸索;给平台,大家互学共鉴。上月,全市乡村振兴现场会在闽清召开,上莲乡被列入典型。此前,福州已借“现场会”之机,挖掘了不少农村污水治理、“六清一改”等方面的“优等生”,通过比学赶超,“赛马”比振兴。
突围路径
产业特色变成优势
福清上迳镇白鸽山垦区万亩鳗鱼塘。
从平原到山地,从渔家到山村,江河湖海在此汇聚,独特禀赋不断为福州提供山珍海味,浇灌绿色果蔬,筑牢乡村兴旺根基。
推动产业振兴,要琢磨透“土特产”三个字。如何基于一方水土,突出地域特点,建成致富一方的产业?
福州渔业重镇——连江筱埕镇,位于黄岐半岛,横跨定海湾、黄岐湾,与马祖列岛一水相连。它的“土”,就是蔚蓝广阔的海域。一代代渔民靠海吃海,吃出了特色。
家在筱埕镇官坞村、办厂多年的林哲龙发现,村里鲍鱼养殖因品种退化、成活率低逐渐走向下坡,单价大不如前。“其实就是种苗问题,种苗是水产行业的‘芯片’,抓住种苗,才能育出特色产业。”
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研发,培育出的绿盘鲍个头比成人巴掌还大,一粒足有半公斤重;海带实现“克隆制种”,单株长达5米……近两年,筱埕镇重点聚焦种苗创新培育,引进培育三倍体牡蛎、大竹荚鱼等优势苗种,研发出绿盘鲍以及“黄官一号”“黄官二号”等高优良种,海带苗种约占全国供应量的40%。今年,该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福州还大力实施“产业带动”工程,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鳗鱼是福清上迳镇的“金鱼”。镇里决心“吃干榨尽”一条鳗,以龙头带动促进三产融合。
上迳镇南湾村,鳗鱼养殖场达20多家,早早奠定了亿元村的特色产业基础。福铭食品厂烤鳗加工车间内,生产线高速运转,新鲜活鳗经过十多道工序,升级为日式蒲烧鳗鱼,出口到日本、欧美等地。县圃村引进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马科技,打造万亩“中国鳗谷”,实现鳗鱼饲料、鳗苗培育、鳗鱼养殖、烤鳗加工、产品出口产业链全覆盖。去年,上迳镇鳗业产值达19亿元。
福清一都枇杷借助直播带货拓展销路。
枇杷是福清一都镇有名的特产。有特色产品、充足劳动力,最大短板就是“难卖”。眼下,这道难题终被电商破解。当地打造了乡村智慧物流中心,吸引果之道、邮政、顺丰、德邦等物流企业入驻,朴朴、永辉、善果等新零售商超和供应链纷纷合作。
通过电商带动,一都农民平均每户年增收2万多元。种了三四十年枇杷的种植户陈文明,见证了枇杷从一公斤4元到现在一公斤六七十元的转变,“我们的枇杷也能卖到北京、浙江、上海等地,不愁销路!”
一都镇不仅积极吸纳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拓展销路,还举办一年一度的枇杷文化节,巩固品牌影响力。有了节庆这个法宝,福州着力打造“一县一品一节庆”,相继推出闽清橄榄节、闽侯脐橙节、长乐番薯节等10余个节庆活动,让“家门口办节,四季庆丰收”的火热场景贯穿全年。
常青本质
造就村庄各美其美
永泰坵演村通过“村企共建”推进乡村振兴。
行走在福州乡村,清澈河水流进千家万户,平坦村道向农家新居延伸,山野处处绿意盎然,大美景象令人沉醉。
暑期一到,永泰嵩口镇大喜村里客流如织。青山叠翠间,众多游客穿过草地溪流,在领略观鸟乐趣、解锁露营新玩法的同时,见证了大喜村的蝶变——从污水四溢到水清岸绿,从寂静偏僻到人气旺地。“没有环境整治,不可能有村庄的今天。”大喜村党支部书记黄时杰说,去年,大喜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年的“千万工程”经验得出,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口,是造就村庄各美其美的第一步。
见贤思齐,这张乡村振兴的“入场券”,各家势在必得。福州如何稳操胜券?
从群众最关心的“关键小事”入手,福州大刀阔斧实施“厕所革命”,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接续开展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护河爱水、清洁家园”“六清一改”“五个美丽”等行动,让上千个村摆脱“脏、乱、差”,村里河道边、小径旁、庭院里变得干净整洁、有篱有花。
村村焕然一新,集镇再现风华。重塑立面景观,拆除临时建筑、危房,罗源起步镇从公共空间、集镇特色、业态等多方面着手,在消除农房“高大裸空”现象的同时,试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双评双星”文明积分制,邀请群众参与,一同提升集镇颜值。今年2月,这一典型经验向全省推广。
村庄不仅要“美起来”,更要“富”“美”兼具。
原汁原味的山野风光,极具特色的古民居、古廊桥,是闽侯廷坪乡塘里村的瑰宝。整治提升后,村里着重发展农文旅产业项目,健全登山步道、露营平台、休憩平台等设施,“溪塘里美”金字招牌一炮而红,周末游客有三四百人,去年村财同比增长496.9%。
“变现”为乡村发展驱动,那么“好风景”能否直接让群众致富?
老渔民林以兴响应雄江库区生态建设,退养上岸搭起小屋,发展休闲垂钓,还开通了抖音账号,实时分享雄江的美景、美食及垂钓收获。“钓客100多元就可以钓一整天,我光靠这项收入,一年下来也有几万元。”林以兴说。
“美丽”是无价的,也是有价的。人居环境改善并非终点,尽可能把无价转化为有价,才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融合发展
城市乡村双向奔赴
乡村振兴,离不开城市的“补给”。城乡之间,加快融合是时代命题。在探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福州如何答题?
永泰葛岭镇黄埔村,一幢综合服务中心大楼闲置多年,困扰多任村支书。没有产权证,农村资产难认定,项目投资风险大,下乡的资本即便看上也不愿放手一搏。
放眼全县272个村居,类似情况并不少见,大量农村土地资源亟待“唤醒”。
从5年前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始,永泰着手建立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及金融机构,摸清家底、确权认定,率先搭建一站式公开交易体系。经挂网公示,黄埔村的闲置楼迅速受到长寿面制造商黄兴华的青睐,他以一年10万元的价格租赁下来。
这一探索揭开了城乡资源权益同等的一角。
尤其是2019年被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来,福州这块“试验田”上,大胆创新、先试先行之风盛行,有力“凿开”一条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自由流动的通道。
仓山区联建村敲响了以拍卖形式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村里通过公开拍卖,“售出”15807平方米集体租赁住房用地,建设公共租赁房项目。借助市场力量盘活土地,联建村预计每年可增加村财约260万元。
农村土地资源被进一步盘活,交通路网不断加密,不仅加快了城乡融合进度,而且让更多乡村找到了融合发展新定位。
纳入福州1小时通勤圈、背山面海风光旖旎的长乐猴屿乡猴屿村,自剖优势,找准方向:一是培育“小空间、大效益”的总部经济,二是发展“城市近郊”的乡村旅游。两年来,全乡招商引资来的6成企业均“落户”该村。暑假、“五一”期间,村里的“网红”绿皮火车、房车营地、烧烤摊位人气火爆,自驾游人员络绎不绝。
从行政村电网改造、农户“一户一表”基本覆盖、城乡同网同价,到7成乡镇5G进村,制约农村发展的公共服务短板正在补齐。
上月中旬,“一闸三线”全线通水,来自大樟溪的水,流经福清龙高半岛、长乐吴航街道、闽侯祥谦镇,不断为农村送去清流。城乡相互补给、双向奔赴,藩篱被加速打破。
市委乡村振兴办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将对‘千万工程’的伟大实践历程再学习、再领会,对‘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再认识、再提炼,充分认识‘千万工程’的非凡意义,深刻体悟蕴含其中的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转化运用到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来。”
【词条解释】
“千万工程”:“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从浙江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年来,“千万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造就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五大工程”:2022年,福州印发《关于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部署实施“产业带动、美好家园、文明铸魂、网格治理、强基固本”五大工程。到2025年,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样板。
(记者 蓝瑜萍 通讯员 林建火 郑泓 图片由记者林双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