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长安村:一手好“侨”牌 振兴添动力
家家有华侨,振兴添动力
马尾长安村 一手好“侨”牌
马尾区亭江镇长安村是著名的侨乡,当地积极搭建“侨”梁,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侨动力”。
不久前,在长安村的道祥公园内,举办了一场海内外乡亲共同发起的敬老美食文化艺术节。几十张长桌在长廊一字排开,桌上摆着长安村侨胞侨眷亲手为乡亲们烹饪的鱼丸、肉燕、荔枝肉等佳肴,用“家乡味”架起了海内外乡亲情感沟通的桥梁。
长安村位于闽江畔。
侨胞心系家乡
捐建基础设施
长安村东接连江县琯头镇,南与马尾琅岐岛隔江相望。长安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南宋朱熹避伪学禁,曾寓居长安村西岩寺,在后院石壁楷书阴刻“仙苑”两字。
朱熹楷书“仙苑”。
近日,记者来到长安村。村里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公园,犹如一颗颗明珠,串起了一道道乡村美景。绿意盎然的村道、充满创意的墙画、别致的农家小院、郁郁葱葱的花木……一幅村美民富的画卷呈现在记者眼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安村侨胞就陆续回乡捐建学校、公园、公厕、敬老院等基础设施,让长安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华侨村。村里共有12座公园,都是侨胞捐建的。”长安村退休村主任郑善春说,侨资侨力为长安村乡村振兴打好了“底子”。
村内多座公园由华侨捐资建设。
长安村民漂洋过海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初。到了20世纪80年代,长安村掀起出国热潮。如今,村民旅居海外的有6000多人,村里“家家有华侨、户户有侨眷”。
长安村侨胞虽然身在异乡,却始终情系家乡。长安小学的修建就是侨胞接力支持家乡建设的缩影。“以前村里的小学设在寺庙里。20世纪90年代,侨胞捐资兴建长安小学,还逐步完善校园配套设施,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了不少心力。”郑善春说,长安小学楼房外墙上有“侨农兴建”四个大字。修建学校时,侨胞和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展现了团结友爱的淳朴民风。
2004年,美国福州长安联谊会捐资220万元,在长安村建成占地300平方米的长安华侨联络中心。这里成为了联结海内外长安村侨胞乡情乡愁的“连心桥”。
发展租赁经济
增加村财收入
近日,福州首个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示范项目——万洋长盈产业园一期工程全部封顶。“待工业园改造完成后,我们村的老厂房就会变成现代化车间,每年租金收入也将由过去的100万元增加到近200万元。”长安村党支部书记宋美榕说。
受耕地面积限制,长安村无法规模化发展农业。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文章、走产业兴旺之路?长安村另辟蹊径,做活了“租赁经济文章”。
长安村内环境优美。
2002年,马尾区在亭江镇设立长安投资区,长安村获得一笔征地补偿款。村两委和村民一致决定,将“第一桶金”用来投资厂房。
建成于2003年的长盈工业园,由长安村等亭江镇的5个村庄共同投资建成,去年启动升级改造,将建成新一代低碳智慧产业园区。长安村的厂房面积将由5896平方米扩容到7370.25平方米。
在租赁经济中尝到甜头后,长安村又相继投资购入店面、房产等资产,走出一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去年,村财收入达到190多万元。村财收入多了,乡村振兴才更有保障。”宋美榕说。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美“面子”。记者走进长安村,看到这里房前屋后清爽开阔,道路干净整洁,村道墙壁上一幅幅主题鲜明的绘画与繁盛的花木交相映衬。这样的转变始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的建立。去年,长安村制定了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管理办法,建立“积分超市”和垃圾回收兑换点,通过张榜“晒成绩”和“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换礼品”的形式,调动村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明显效果。
开发银龄产业
服务侨胞侨眷
得益于侨胞的慷慨解囊,长安村乡村振兴“先人一步”。如今,村两委又在探索让侨胞侨眷共享发展成果的新举措。
老一代侨胞有落叶归根的情怀,不少人选择回家乡养老。此外,长安村里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400多人,他们许多人的亲属都在海外。去年,长安村试行服务老年人看病就医的新机制。有就医需要的老人,可联系村两委,由他们指派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接送、陪同就医服务,产生的路费等开支从华侨捐赠的公益基金中列支。这项举措让海外侨胞少了后顾之忧。
去年初,村里的吴紫添老人突然胸口发闷,村里得知情况后,派志愿者前去帮忙。志愿者赶到后,开车送老人到马尾区医院挂号就诊,还陪老人到协和医院复查。
干净整洁的村道。
长安村谋划着发展银龄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我们想借鉴长者食堂的模式,为老人们量身定制养生药膳。我们也希望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服务长安村以及周边侨村的老人,助力福州打响‘有福之州 幸福老人’品牌。”宋美榕说。
未来,长安村还将打造侨史馆,讲述侨乡历史,留住海外侨胞“根”的记忆,延续海外侨胞的乡情。
交通小贴士
从福州主城区出发,导航定位“亭江镇长安村”,驾车经东部快速通道、104国道、228国道,即可到达长安村。
(记者 马丽清 通讯员 黄敏 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