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可以向他们学什么?
位置偏、底子薄,上莲、雄江、廷坪三地却走出独特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可以向他们学什么?
27日,全市乡村振兴品牌打造暨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专题现场会在闽清召开。会上,闽清上莲乡、雄江镇,闽侯廷坪乡,因地制宜打造出别具一格的乡村振兴品牌,实现了“弱鸟先飞”,被列入典型,为全市探索农文旅发展之路提前“探路”。
作为同班“同学”——全市各县市区,可以从这三个乡镇的发展之路上学到什么?
学上莲
“组团发展”村村强
从福州驱车一小时,翻过连绵群山,一入上莲乡新村村,眼前便豁然开朗:溪水潺潺,莲花形田园、溪边民宿、古厝餐厅星罗棋布,小酒馆里,驻场歌手深情演唱。田园诗意与现代气息的完美相融令人不禁讶异:这里,真的是乡村吗?
上莲乡,曾经的扶贫重点乡镇。步入振兴阶段时,上莲一度以村为“业主单位”,实施项目建设,各村单打独斗、各施拳脚。一年后,由于各村策划、建设及运营能力不足,效果不甚佳。“乡党委决定,把乡镇资金、资产资源、人才都集中起来,统筹发力。”上莲乡党委书记黄伟说。
坐落于新村村的“心上莲”项目,通过乡政府统筹,国企建设和运营、村委会流传土地资源,村民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将四个主体紧紧联系在一起。开业后,春节档、五一档人气尤为火爆。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常常出现覆盖面太小,创新培育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力量分散不可忽视。
对此,邻县永泰正尝试以境内的大樟溪为轴线,串联沿线的梧桐、嵩口“两镇十村”,打造一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带里,汤埕村主打温泉康养,坵演村做好红色研学基地,坂埕村与春光村携手水岸风光,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
是拔点作战,逐个击破,还是举全乡之力,片区式开发?上莲乡选择了后者。依托地形地势、村情村貌,上莲乡在海拔超500米的后佳片区打造高山康养、研学项目,在古韵盎然的上丰片区活化利用传统村落,谋划4个片区、串联起大大小小18个村,从一村强迈向村村强。
依山傍水的闽清县雄江镇。记者 郑帅 摄
学雄江
“闽台融合”模式优
有别于上莲乡,60公里外的雄江镇则因“闽台融合”频频走红于乡村振兴领域。
青山环抱,一江东流,垂钓台、渔排等沿江而设;在新建成的咖啡厅凭栏远眺,一江之隔的火车徐徐驶过;移步换景,橄榄湖大院、探花府、民宿小集群等如珍珠般点缀其间。
一个库区移民乡镇,何以焕发蓬勃朝气?雄江镇党委书记张兆雄介绍,雄江通过低开发密度、低造价、低维护成本,实现高效生产生活。其中的主抓手之一,便是“闽台融合”发展模式。
2019年,一支台湾乡创乡建团队入驻雄江,与政府合作携手推动乡建乡创。他们在小镇打造库区移民文化馆,改造废弃民房,布置咖啡厅、运营人气民宿,不遗余力地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并量身定制了一款吉祥物“雄将”,让这座小镇一下子鲜活了起来。
正是这种模式,让雄江镇拿到了福州第一本“民宿证”,助力全县入选全省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
在福州乡村振兴领域,台湾乡建团队向来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共引进台湾团队22支、台湾乡建乡创人才50多名,陪护服务80多个村庄,签约落地的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达67个,获得省级补助资金3350万元,项目落地数量和获得补助金额均为全省第一。
同样是引进台湾乡建团队,雄江模式有哪些优点值得学习?
在回答来自各县市区与会代表最关心的问题——“如何留住团队”时,雄江镇已给出了答案。“要不断提供扶持政策和好项目,时刻关注并积极反馈,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张兆雄表示,雄江让台湾乡建团队深入参与全镇全产业链的发展,不断扩大合作范围、深度和领域,同时“以团队引团队”,复刻模式、孵化团队,吸引更多人才来到雄江长期耕耘。
学廷坪
“量身定做”品牌靓
在廷坪塘里村,“红旗渠”依山傍溪,塘里廊桥古朴精致,引来络绎不绝的暑期游客。
廷坪乡位于古田、罗源、闽清三县交界处,塘里村地处廷坪深山,是乡内唯一的畲族村。“我们层层筛选,最终引进了一家开发经验丰富的旅游公司,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村内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订单式设计’。”乡党委书记陈铭说。
廷坪充分利用村内生态水系资源,以水为纽带,对古民居、古廊桥及“红旗渠”古迹进行保护性修缮和升级改造,串联本土文化与红色精神,量身定做契合本土特色风貌的精品文旅路线,打响“溪塘里美”品牌。
这两年,塘里成为了摄影爱好者向往的取景佳处,还吸引了平遥国际电影展的优秀短片《秀青》驻村取景,让塘里村的旖旎风光定格于影视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廷坪通过跨区联建,与高新区南屿镇南前村“古溪里”农庄形成互动振兴,让优质地瓜粉、芋面、蘑菇、土鸡土鸭等“廷坪山货”摆上了“古溪里”农庄的餐桌,去年一年,销售额达45万元。
“溪塘里美”的出圈,也让各区县代表开始思考,怎样在地域优势并不突出的条件下,结合自身特色,蹚出一条特色出圈路。(记者 蓝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