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百亩抛荒地变增收“希望田”
海拔800多米的村庄里连片田埂高高垒起,山垅田间,春日新种下的马铃薯在大地上“画”出了一片绿色的海洋……这是记者近日在闽侯县洋里乡茶苑村看到的景象。
这片郁郁葱葱的土地曾经是人迹罕至的抛荒地,虽然土壤条件不错,但坡度大、位置偏,村民不愿意耕种。2022年,闽侯县制定下发相关文件,鼓励和支持山区、半山区地区党建引领农业生产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的引领下,茶苑村的这片荒地得以“重生”。
党建引领办合作社整治撂荒地成效如何?将为我们“唤醒”撂荒地带来哪些启示?记者来到现场进行采访。
茶苑村复耕的107亩土地种植了马铃薯。记者 林双伟 摄
党建引领
规模化生产优势明显
14日,最高气温逼近30摄氏度,但茶苑村依然凉风习习。看着眼前种植的107亩马铃薯,茶苑村党支部书记林立平看到了村民们增收的希望。
这片绿色的土地曾经荒草丛生,如何让“沉睡”的耕地“活”起来?茶苑村驻村第一书记江仁长和林立平牵头,创建了闽侯县丰成农业专业合作社。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对于撂荒地整治而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多,单靠农民“单枪匹马”很难完成。
“对于长期无力耕种或因外出务工、经商造成耕地撂荒的农户,村党支部动员他们把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村集体;引入种粮大户和技术能手,村民用土地、资金、管理入股。”闽侯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张荣说,党建引领办合作社解决撂荒地问题优势尽显——村两委出面,和村民们沟通土地流转问题时更顺畅;合作社把懂技术、懂销售的各类人才“集结”起来,大家各司其职把事情做好,管理更规范,村民得分红。
销售渠道多样
前景和“钱景”并重
“我们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每年蔬菜市场的不确定性,但是有党建引领办合作社这样的模式运作,我们对前景很有信心。”茶苑村村民林立湘投资4.1万元入股,是第一个加入合作社的人。
林立湘的信心,不是空穴来风。作为合作社的“主理人”,林立平在海峡蔬菜批发市场打拼多年,有着丰富的蔬菜销售经验和渠道。“全年的蔬菜已经有一部分通过闽侯县和福州市一些单位党支部认养的模式‘预定’出去了,我们还在对接民天蔬菜批发市场和优野公司,积极开发多种销售渠道。”林立平说,结合茶苑村海拔高的特点,合作社大力发展高山种植,同时通过采取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套种、轮作的方式,一年种植三季,形成春种马铃薯、夏种毛豆玉米、秋种白萝卜的高山农作物产业格局,有效提高耕地亩产出效益。
“马铃薯耐寒,适合高山种植,同时还能和平原品种错峰上市。”林立平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一季度能收2000公斤马铃薯,按市场价3元收购一亩地产值就有6000多元,107亩的产值能达60多万元,利润能有20余万元。“这还只是一个季度的利润。”望着眼前大片农田,林立平信心满满。
撂荒地
应走“适宜机械化”道路
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撂荒地日益增多,如何“唤醒”沉睡的撂荒地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道必选题。
“开发撂荒地的最大痛点就是基础设施短板明显。”洋里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江道检说,对于山区撂荒地而言,基础设施差,没有喷灌设施;坡地道路崎岖,大型农机上不来,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工成本很高,因此撂荒地开发要走‘适宜机械化’的道路。” 江道检说,为了解决基础设施短板,合作社把抛荒地进行“宜机化” 复垦,使耕地更适宜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生产。“下一步,闽侯县农业农村局将在这片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项目。同时为合作社与茶苑村邻村的闽侯县长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猪规模养殖企业)牵线,双方合作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肥一体化设施,将规模养猪场无害化处理后的粪污还田用于种植生产,构建种养结合的农牧循环管理模式。”
为了解决撂荒地的基础设施问题,2022年闽侯县投入建设资金1600多万元,用于山区、半山区改善农田灌溉、排水系统,完善田间道路的配套等。同时给予丰成农业合作社复垦抛荒地种植粮食补助600元/亩及种粮大户补助300元/亩。闽侯县财政为合作社一次性补助资金10万元,作为集体入股合作社的入股资金。
对于茶苑村来说,这笔补贴可谓“及时雨”。“各种补助资金加起来,基本能与开荒成本持平。”林立平说。
“目前村集体入股10万元,占股33%,将获得分红收入;已有16名村民入股注资20万元,同时还有多名外出务工村民表达回乡入股的意愿。现已复垦抛荒耕地并种植马铃薯107亩,正在继续开垦撂荒地,今年将复耕复种抛荒耕地258亩。”张荣介绍,合作社还组织农户为其他种植大户提供劳务服务,村民平均每个月能有5000元收入。
“党建引领办合作社是一次大胆探索。未来,闽侯县将吸取成功经验,继续加大党建引领办农业生产服务型农民合作社的力度,把荒地变成‘希望田’,实现农户与村集体‘双增收’。”张荣说。(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苏枫 张存金 范志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