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有风的地方——一位台湾青年在闽“乡建乡创”纪实
2023年3月6日,福清一都镇东山村。
东关寨旧寨有310年历史,令人惊讶的是,古旧的外表下如今已换了时光,呈现出现代民宿的模样。在一群人中间,有一个人太醒目了:1.83米的个子,高高瘦瘦,如古寨的杆子;30多岁的脸庞还留有稚气,一笑起来,咧开嘴露出十几颗牙齿,如同城堡里的所有窗户打开。他就是林智远,为东关寨旧寨民宿作设计运营的人。一周前,我刚在平潭北港村见过他。
林智远的身上有很多光环:第一个在北港做民宿、创办“石头会唱歌”艺术聚落的台湾人,平潭第一个获得省劳模称号的台湾人,福建省政协特邀委员,闽台“乡建乡创”典型代表……他在福建已有8年。对有些村落来说,从某种程度上,林智远改变了它们的气息,改变了它们的时间节奏,甚至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向。
海边的风很大。他跨过海峡,自身也成了风,响如鼓,也细无声。
福清东关寨旧寨正在民宿改造中。(受访者供图)
一 、为什么是这里
北港不是港口,而是平潭流水镇一个海边小渔村。在平潭岛最高峰君山东麓,一座座黛青色石头厝面朝大海,顺着地势“滑”到海边,由高到低,错落有致。厝顶一片片黑瓦上,整齐地压放着小石块,大概是怕风把屋顶吹跑。
从有史记载的明末清初算起,300多年来,在这块寂寂无闻的地方,人们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唯有来自台湾海峡的“穿堂风”,呜呜作响。直到8年前,一个外地人的到来。
那天,一位台属刚巧经过,她向身边的朋友指着说:“他怎么在这里,他是台湾人呢。”林智远浑然不觉在北港村张望,丝毫没有想到自己会让人认出来,也没有想到自己未来会与这块地方发生如此之深的因缘。
人生选择缘于什么,有时带有命运的神秘性,但经历过后往往会感叹,一切早就有迹可循。用林智远的话讲:回头看,每个点都会连成线。
林智远1989年出生于台湾西南部的嘉义,是在乡下长大的孩子。嘉义位于北回归线上,境内有著名的阿里山;西面临海,视线足够长的话,穿过台湾海峡,可以看到大陆平潭岛。福建平潭是祖国大陆距台湾岛最近的地区,两岛隔海相望。
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把平潭重点建设成“两岸共同的家园”和“国际旅游岛”。26岁的林智远跨过海峡来到平潭,参加海峡论坛“共同家园论坛”。那天天气很好,但风大。林智远当时在做木艺文创产品,6月入驻平潭澳前的台湾免税品市场“阿里山馆”。“最初目标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平潭口岸,将台湾的文创产品销往大陆各地。”他说。
平潭岛上,一年365天中约莫200天刮风,林智远的头发总是凌乱的。刚到平潭没认识多少朋友,他也听不懂平潭话,商店很早就打烊了,没什么夜生活,漫漫长夜有点孤独。好在他自小生活在嘉义乡下,对乡村有天然的亲近感。当时平潭陆路仅有一条从福清渔溪至平潭的渔平高速公路与外界相接通,下午4点就很难叫到出租车去远一点的地方。但是,平潭离台湾近,“每天都有船到台湾,从平潭到台中只要两个多小时,比去厦门还快。”林智远很满意这点。
那时他已结婚,与妻子许琳宜空余会在平潭走走逛逛,就这样发现了位于东北隅的北港村。这是个寂寥的渔村,环岛路还在建,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的仅有老人。独具特色的石头厝建筑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自古以来,渔民们就地取材,用岛上丰富的石材建造房屋,抵御海风侵袭。这里的人让他们感觉温暖。老人们脸上总是挂着淳朴的笑容,对远道而来的人毫无芥蒂。一次下雨,还端来一碗热腾腾的海鲜面,非常好吃。林智远说:“村里人很热心,把我们看成自己的家人,想要帮助我们。”
不是谁选择了谁,而是刚好这个时间点到了。林智远说,他读书的时候,要花一个学期学习大陆的历史地理和各省份的风土人情知识,所以他对福建并不陌生,也是持开放心态对待在此创业。林智远曾经在台湾经营过民宿,所以一个念头冒出:何不利用这里的石头屋,让这个古朴的村落获得新生?台湾朋友来这里也很方便,可以从这里认识平潭。
林智远在平潭北港“石头会唱歌”民宿前。
二、石头的故事
“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由126个岛屿和700多块礁石组成的平潭,素有“千礁百岛”之称。岛上盛产花岗岩,5万多座石头厝遍布岛上,凝聚着海岛人的生存智慧,是平潭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2016年,林智远和妈妈、妹妹带领由两岸青年组成的创业团队来到北港村,对所租的8栋石头厝进行民宿改造:村小学老旧的桌椅、滩涂上废弃的渔网、海水退潮时遗留的漂流木……一项项创意被装进来。林智远说:“建筑是文化呈现的载体。我们希望通过民宿与文创,让人感受原汁原味的平潭村落,让它们成为认识当地文化的载体。”
一次与村民交谈,得知君山有“石锣石鼓”,敲打起来会发出锣鼓的声音。林智远上山一看,果不其然。原来,山上火成岩由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熔岩等组成,密度较大,含有多种矿物元素,敲打会发出有韵律的声音。“石锣石鼓”是巨石,无法移动。不过,林智远受到启发:能不能找到不同音色的石头组成音阶,做一组天然的乐器呢。他和团队成员一趟趟上山捡石头,反复试音,终于找出Do、Re、Mi、Fa、So、La、Xi等音色石,真的组成了“打击乐器”。
2016年夏天,北港海边小型音乐会,一曲石头打击乐《望春风》,在集民宿、文创、料理等元素于一体的艺术聚落“石头会唱歌”中首次亮相。这是6位台湾老师漂洋过海到北港,用两个星期编排出来的。《望春风》是闽南语民歌,在台湾家喻户晓。“青春最可爱,自己买花自己戴,爱恨多自在,只为人生不重来,何不放开怀……”时隔7年,想起那些豪情满怀的两岸年轻人,《望春风》的旋律似乎还在空中回荡。
让人惊喜的是,石头的“歌声”不久传向了世界。2017年华侨华人春节联欢晚会上,林智远率队带着北港村的石头乐器,与琴、鼓共同奏出一曲由传统歌曲《茉莉花》和台湾经典歌曲《高山青》改编的《茉莉高山青》,画面同时出现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屏幕,令人沸腾。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彩排时,Do音阶的石头破了一角,使得音质不准,他们连夜跑到君山上,才找到可替换的石头。随后,热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也来到这里拍摄。“石头会唱歌”自此成为北港村乃至平潭知名的文创品牌。两岸的原创音乐人、手工艺人、艺术家等创作者纷至沓来,不定期驻村。
今天的“石头会唱歌”民宿已成为“网红打卡点”。“石缝微光”咖啡厅的院前台子上,摆放着7块石头和《小星星》的乐谱,每个来此的游客必然会用锤子轻敲石头,听听它们神奇的声音。流行歌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唱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呀啊,山高那个路远也能获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懦弱者以坚强,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只要你把它埋在心中啊,天长那个地久不会失落。”平潭的石头会唱歌,已经不是传说,而是可听可感的现实。不过,它们唱的都是同一种心声,那就是只要勇敢、智慧、善良、坚强、勤奋,就可以不怕山高路远,得到天长地久。
有石厝的古老建筑文化,有唱歌的石头新文化,可谓“石全石美”。林智远还借鉴台湾凤梨酥开发出形如石头的平潭石凤酥,还推出手绘石头等特色亲子活动,将“石头文章”做足。
郑博宇也是从台湾到大陆创业的青年,与林智远在2016年的海峡论坛上相识,成为朋友。郑博宇说,林智远身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懂得用台湾人的思维方式去包装大陆本地的特色,并创造出一个新产品,例如,他把平潭本地人习以为常或不重视、本来想拆掉的石头屋留下来,以台湾人的眼光与手段去打造故事和品牌,然后推广,这点就很能体现台湾人软性实力取胜的特质;二是他干起事业来十分拼命,执行力强,表达能力好,使事情能顺利地开展,这个本事很大。
林智远已经并正在其他地方做多家民宿,都属于“石头会唱歌”,但并非连锁形式。对他来讲,“石头会唱歌”的含义不是指北港那几块会敲出旋律的石头,而是看待村落、看待地方的一个方式。石头本身不会唱歌,这是文化创新创意的体现。
北港的石头厝很有特色。万小英 摄
三、200多只回巢的“鸟儿”
北港村党支部书记陈松柏今年67岁,脸色黝黑,说起话来轻声慢语,井井有条。他是土生土长的北港渔民,1985年到村里工作,1994年起担任村支书,到现在已经快30年了。
他说,北港村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曾经是个典型的“穷村”和“空心村”。这里羊肠小道十八弯,打水砍柴手提肩挑,买米买盐要到3公里外的流水镇,男人找老婆都很难,没有女人愿意来,只能“忽悠”来外省媳妇。村里户籍人口1300多,但常住人口最少的时候只有200人左右,多数人外出打工,搬到城关,只有老人留守。
2015年环岛路修成,2016年在林智远团队的示范引领下,北港村走上旅游文创发展之路,如今成为富裕村。据他介绍,北港村接待的旅游人次从2015年的0增到去年的50多万,旅游收入从0元增到去年的5000多万元,村财收入也从2016年1.2万元增到去年的103万元。北港村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全国性荣誉称号,省、市级荣誉更是不计其数。
在林智远的带动引进下,许多台湾青年前来北港村创办两岸文创工坊及名人创作室,目前有5支台湾团队、2家台湾个体工商户,常住台胞35人。“风中旅行”文创工坊就是林智远2016年从台湾引进来的。在这里可以看到,桌子由缝纫机改造而成,灯罩用废弃的啤酒瓶做成,椅子由木板、钢筋、石头制成。他们还定期举办文创飨宴,分享原创歌曲、生活哲学等,布置文创市集,让村民向游客传授编织渔网等技艺。目前,“风中旅行”也是北港的一个知名品牌。
最近有部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受热捧,讲述年轻人回乡创业,开办民宿等,振兴乡村。里面有一个感人情节,爸爸、妈妈要外出打工,留守的孩子大哭,主人公说,“这就是我回来家乡的原因”。乡村振兴真正的目的是留住人,留住根,不让孩子失去父母陪伴,不让老人独守老房子,让青壮年找到乡村的新天地,而不是做漂泊在外的流浪之鸟。
看到台湾人在村里做得这么好,爷爷、奶奶也会跟儿子、媳妇讲:你看外地人都在我们村赚钱了,你们也回来吧。北港人动了心思:人家租房都能做,我们自己的房子不是更好?2017年有5家回来了,2018年有二三十家回来,2019年有三四十家回来……陈松柏说:“目前全村有200多名本村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大部分从事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村里常住人口600多人,占户籍人口一半了。”“对村里人来说,在自己家里做,风雨不怕,风险没有,一年赚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自己的房子住得又舒服,还能照顾老人,何乐而不为?”
村民林建才在外打拼多年,2016年看到村里的变化和平潭旅游发展的机遇,选择回村。他的“老船长”民宿2017年5月开业以后生意火爆,疫情之前,每年的营业额都能达到100万元。2019年他又租下几栋老石厝改造成“石锣石鼓”海景民宿,2021年又投资建设了海景酒店,生意越做越大。目前,北港已有111家民宿。
今年2月底,我走在北港村,海风声中夹杂着此起彼伏的电锯声、捶打声,举目可见民宿、廊坊等在建或改造升级。今年春节平潭旅游出现爆发式人潮,大家都非常看好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所以纷纷“摩拳擦掌”。
对陈松柏来说,没有林智远,没有第一家台湾民宿,没有他的示范引领,北港村就没有这么快的发展步伐,也不可能这么顺利地推进闽台乡建乡创融合。而对林智远来说,没有陈松柏,他在北港的创业梦想也不可能这么快实现。
林智远眼里的陈松柏,是一个视野开放、胸怀开阔、做事认真的人,年纪这么大了,很多事情都是亲自上阵,兢兢业业,整天闲不下来。2018年,林智远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的称号,成为平潭首位来自台湾的省劳模。在表彰大会上,林智远意外地遇到了陈松柏,原来他是2013年福建省劳模,此次以特邀劳模的身份出席。这使他找到了劳模典范,原来,“劳模做事的出发点从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把工作做好,不计个人荣辱,甘于奉献”。
他们经常在一起商讨北港旅游和民宿规划发展,陈松柏总是鼓励他大胆做没关系,帮助沟通协调村民和台湾创业团队之间关系。北港村党支部最早提出“石厝租赁,党员先行”的方案,全村党员带头签订租赁协议,委托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统一运作,科学有序改造、开发民宿。陈松柏把到北港的台湾青年称为“新北港人”。他对村民说:“你们是长期住在这里的,而人家是在这租十年或十五年,让他们赚到钱就是大家赚到钱。”
陈松柏眼里的林智远,则是朴实得不像一个老板的人。逢年过节,他会到村里的阿爸、阿妈家里坐一坐,帮助做手工活。他已经听得懂平潭话,只是还不大会讲。林智远已经把平潭视作“第二故乡”。
对于北港的未来,陈松柏说,这7年的发展还是较为粗糙,是1.0版,现在要打造2.0版精品,上一个发展台阶,台湾团队可以帮助提高服务档次。今年北港村将建两岸融合会馆,拟交林智远打理。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钱也是赚不完的,不如踏实多做点事,让地方有发展,让百姓受益。这是林智远受家人影响最深的理念。他说:“这里是村民的家,北港的发展真正要靠村民自己。通过我们为这里带来100多家民宿,让更多老百姓回到自己的家乡生活,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村子好,家好,我们个体才会好。”
四、智远志远大
林智远想走出自己的一条人生路。他认为很多台湾年轻人来大陆创业,并不是图优惠政策,而是看重生命的价值感。“乡村有更多本土化的东西存在。每个人都是从乡村来的,任何城市也是从乡村发展起来的,如何葆有乡村永续发展的多元性和可能性,是传承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责任。我希望能够在这个时间点上做这件事,至少不能断掉,并有一个更好的姿态展现。这对我来讲,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他说。
2017年到2019年,林智远曾经担任平潭自由贸易区两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实现从创业者到管理者身份的转变。这段经历让他可以深入了解大陆体制架构、政府运作做决策的方式,让他在创业的时候,比起其他台湾人,对很多问题有更为客观的理解。
2021年,福建出台政策《关于鼓励台湾建筑师来闽参与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若干措施》,鼓励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来闽开展乡建乡创工作。林智远开始把创业经验、创造乡村美好生活体验的信念推及福建全省。他们除了在平潭北港打造“古风草堂”民宿、“云上海景”酒店,还在福州福清一都镇改造东关寨旧寨,在平潭苏平片区做青峰村蟳堡亲子民宿,在莆田做湄洲岛两岸艺术民宿等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
每个村庄都有不同的风貌和历史文化。他们结合村落不同的特点和文化底蕴,打造不同风格的乡村民宿。东关寨位于福清一都镇东山村,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为城堡式建筑。林智远团队承接的是310年历史的旧寨,比东关寨还老30年,损坏严重,但主体结构完整,2019年政府开始修缮。他们接手两年多,以山野民宿的形式重新规划设计。外部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修旧如旧”的原则,内部打造新中式小复式客房,软装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装饰和实用性的家具,让游客舒适地栖身于“文物”中。民宿预计今年“五一”试营业。而平潭青峰村蟳堡亲子民宿以螃蟹为主题。平潭有个传说,小朋友吃了青峰蟳就会走路,所以平潭的孩子学走路一定会吃一次青峰蟳。民宿内饰全部是螃蟹主题风格,七八月还会设计海边抓螃蟹的研学课程,带小朋友认识螃蟹。
在做民宿的过程中,林智远常常被震撼到。看到村庄某栋建筑,会惊讶地发现它跟台湾有关系,但台湾的后人往往不知道这栋建筑物的存在,更勿论了解自己的家族在这里发生过什么。这样的建筑如果废弃倒塌,这样的脉络传承可能就断了,林智远觉得很可惜。“知道这些地方文化,对我来讲是一种养分。我经常跟台湾朋友分享,每次他们透露的眼神都让我觉得这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们会对这里产生情感,会想来看一看。”林智远说,“我也许还可以将民宿开到台湾去,讲述建筑里的两岸故事,那样的话,看的台湾人才更多呢。”
2021年林智远作为福建省政协特邀委员,提出过“积极参与乡建乡创,推动闽台乡村融合发展”的建议。去年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成立。林智远认为闽台乡建乡创,更重要的是“乡创”,它是创造、创意、创想,是软体的思想、思路。对于下一阶段的乡建乡创,如何设置公共空间和公有体系,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如何留得住人,将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评判标准。
林智远已为人父,有一个可爱的6岁儿子,因为教育的问题,妻儿都回台湾了。以前从平潭到台湾很方便,但是由于疫情和两岸关系的变化,需要转道。他已经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妻儿了,说起这个,神情有些落寞。但说起另一件事,他又面露喜色。去年他找到了自己的“根”,使他重新认识自我,审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他说,以前清明在台湾扫墓,看到先人墓碑上写着“平和”二字,总会疑惑“平和”是什么意思。后来,在嘉义县乡村的家庙里看到镌刻在墙上的一段族谱记载:“林氏先民源远流长,先祖林君琏系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龙峰头汤头人氏,自祖居地渡海来台卜居于嘉义县,素以务农为业……(林君琏)晚年返回大陆而在大陆仙逝。”原来,“平和”就是祖籍地,在福建漳州。他向福建省政协询问如何找到“平和龙峰头”,经过有关方面积极查证确定,漳州市安厚镇的龙头村、美峰村等地就是当年漳州府龙峰头,也就是林智远的祖籍地。与台湾知名望族雾峰林家同支脉,而林家更早来自漳州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
2021年6月,在漳州安厚镇林氏宗祠里,身穿传统服饰的林智远在族亲长辈的带领下,祭拜祖先,认祖归宗。他用手机视频连线在台湾的爷爷,海峡对岸的老人家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听着同样的乡音,吃着同样的饮食,林智远倍感亲切:“君琏先祖赴台应该是400多年前的事了。如今,他在台湾的后裔和大陆的宗亲们相聚在一起,语言交流毫无隔阂,我奶奶平时做的料理在这里也能吃到,连麻薯蘸花生碎的吃法都一样,完全是一家人的感觉。”
闽台一脉传,两岸一家亲。林智远说:“前些年还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外地来福建的创业者,是个旅人;现在,我觉得自己其实是个回乡的游子,这里也是我的故乡。”他认为,两岸中国人都讲究“慎终追远”,不管两岸关系怎样变化,文化与血缘上的根永远在那里。有一句话:在台湾的漳州人比在漳州的漳州人还多,漳州500万人口,而在台湾的漳州人有800万。三四百年前,他们的祖宗其实都在一起,而类似他之前不懂其中因缘的台湾年轻人有很多。在漳州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林智远目前正在做“迁台记忆馆”,收集相关家信、资料等,要把雾峰林家和林氏迁到台湾的那段历史找回来。
《去有风的地方》说,风的本质就是空气的流动,冷空气流向热空气形成了风,人在感到寒冷和疲惫的时候,也需要向温暖的地方靠近。两岸间,大海边,乡村厝,新民居。福建的风,海峡的风,闽台乡建乡创的风,不仅有温暖人心的力量,而且释放着源源不断的能量,让石头会唱歌,让鸟儿飞回巢,让两岸共同的家园更亲近。
面对有人说他“天真”,智远说,这个时代不缺世故的人,缺的是天真的人。智远,志远大。(万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