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能否成为艺术的殿堂
在工作室里创作的陈如山。记者 陈暖 摄
说起艺术,总会让人联想到艺术馆里纤尘不染的艺术品;说起乡村,与之相关的则是接地气的景象。虽然归园田居是许多在城市打拼的人们的梦想,但村落的“空心化”一度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
在福州,有一群艺术家选择了在乡村定居,让乡村有了“新村民”,也有了怀抱蓝图的返乡青年,乡村也因此与艺术和美感有了更加明确的关联。这些艺术家为何选择栖居乡村,他们又给乡村带来了什么?记者走访3名长居于乡村的艺术家,用他们的经历“说话”,解答上述疑问。
他们为什么选择乡村
距离福州市区10多公里的晋安区宦溪镇石碑村,居住着一位艺术“隐士”。
走到山脚,迅速拐个弯,沿山坡而上,花木扶疏处,一下豁然开朗、别有洞天——那就是漆艺家陈如山的工作室“汐山兰若”,意为山水之中的清静之所。
正是基于对山水田园的向往,陈如山决定将工作室迁居至山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漆画家唐明修和诗人吕德安就在北峰上建房安家。后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选择来到北峰栖居。
2015年,陈如山恰好看中了北峰山另一头有着百年老宅的大片空地,着手将这里打造成自己梦想中的样子。
乡村里的生活十分安静,这种安静从物理意义上延伸至心理层面,让陈如山的艺术创作少了许多世俗的干扰,也更加契合他所创立的“髹为”品牌的宗旨。
“髹为”系列作品的原料,可以是废弃的木料,也可以是磨损了的老漆盘。“这件茶案原本是老渔船上的木头,我只用漆重新填补了一部分,并不遮掩它自然的材质和岁月的磨痕。”陈如山注重保留老旧器物原本的质感,经过髹漆“重生”后,重新走入日用之中。
居住在山上的陈如山也入世,他一直致力于创作可日用的漆器,并探索着漆器作品的市场化。他今年的计划就是重新划分工作室。
“把老宅的空间打通后,将全部作为作品的展区,原本在这里的工作区域我会统一到坡下的房子里去。”而坡下的房子,陈如山将改造成小型的工厂,他还打算从当地招收一些工人加以培训后,对一些产品进行小规模的批量化生产。
陈如山说:“我的目标是打造出产销展一体的漆艺工作室,对漆艺感兴趣的人,可以在这里欣赏漆艺作品,也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作品。”
乡村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5年前,把上百件根雕作品搬到偏远山村时,林兴坦费了不少功夫。
除了费体力、费精力,其实更多的还是“费口舌”。从选址到“落户”,作为德高望重的福州根雕大师,老林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各种群体,或朋友、学生,或在地的干部、村民,解答他们的好奇,为什么到乡村?为什么偏偏是罗源县飞竹镇斌溪村?
几年下来,以“新村民”身份入乡随俗的老林琢磨出了一套“标准答法”:斌溪有山有水,林木资源丰富,是他的诗和远方,将在此处实现余生的爱好。
“斌溪村有大山,有溪流,有时候走在路上就能发现适于创作的木料。”这位头戴灰色鸭舌帽,将银发细致地别于耳后的老艺术家,一路上边走边向来往的村民熟稔地打招呼。他说:“具体而言,在乡村可以‘修复’感受力,能不断拉近艺术、乡村与自然的关系,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具象化的“感受力”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之中。在根雕馆的显眼位置,摆放着一幅材料和灵感都取之于村的根雕作品《留守农民工》。一道道从乡村人和事提炼出的深邃刀法与线条,刻画出一位嘴叼烟斗、衣帽朴素的留守老农。“村里的年轻人大量外流,留守的都是些老人,他们感到无奈,但依然昂着头迎接生活。”林兴坦说。
其实,随着林兴坦加入斌溪村,原本少人问津的斌溪村多了座根雕艺术馆,时常办展、交流,吸引了众多慕名前来的人群,给村里带来了不少人气。
对于当地村干部而言,林兴坦的入驻,是他们颇为自豪的事情。“引进根雕艺术馆,不仅提振了村中的文化产业,还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斌溪村志》主编余武辉说。
他们为乡村带来了什么
长居于长乐区乐罗联乡吴村的70后陶艺师吴明真,微信名是“大叔很忙”,按他的话来说,非诚勿扰。
记者见到吴明真时,他正端坐在茶几前,一头长发高高扎起,悠然、娴熟地泡茶待客。他身后的墙面上,五颜六色的瓷盘、挂饰质朴可爱;窗外,形制不一的陶罐三两堆放,野趣横生,恰好契合入院时挂牌所示——“世外陶源”。
要想透视这位“大叔”的忙碌,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或许是小院里专程从黄石村“扛回”的两个大陶罐,又或是就地取材、废弃杂物再利用的墙上装饰。2年多前,在吴明真将一间破旧小屋,改造成自娱自乐的陶艺工作室后,便开启了一场一发不可收拾的“改造之旅”。
从图书室、音乐餐吧、小酒馆到售卖工艺品的小型游客服务中心,吴村十几间闲置老屋喜获新生,逐步形成“新吴里”文化街区,以其独特的乡村情调与艺术气息火了起来,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
“我又一次做对了选择。”吴明真说。27岁年华正好时,他毅然丢下在铁路集团“铁饭碗”,翻山越岭探寻川藏线;安顿在长乐城区的“陶艺工作室”开得正火热时,他又突然收拾行囊,回村延伸他“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向往。
但他此次并不满足于单纯的返乡生活,他想与家乡产生更为深刻的“连接”。
在吴明真的构想中,盘活闲置房屋、打出名气仅是第一步,以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合作为契机,建立科特派服务站、乡村振兴工作站,吸引充满干劲的年轻人在吴村实训创业也是重要一步,“最近还有不少书画领域的艺术家表明了将工作室落在吴村的意向。”
吴村成为“艺术家之村”则是吴明真的理想。乡村的自然、人情给艺术以滋养,艺术反过来能给村里带来人气,带热经济,谁说乡村不能变成艺术的殿堂呢?(记者 林奕婷 蓝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