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杨棋崴的创业故事:小小青梅果 致富“金果果”
杨棋崴(左)查看青梅晾晒情况。
在青梅观光工厂内,杨棋崴检查产品包装。
冬日的周末,在永泰县葛岭镇台口村的梅百华青梅文化创意园(以下简称“梅百华”)里,新农业的“梅”好前景随处可见:观光工厂里手作的梅脯梅饼、三五成群在梅林穿梭的游客、空气中飘散的梅子酒清香……梅百华出自“80后”台青杨棋崴之手,从小跟梅子打交道的他,对青梅文化情有独钟。
对于“福州后花园”永泰,杨棋崴坦言是“旧相识”。杨棋崴的父亲杨荣辉是最早“登陆”的台商之一。1989年,他在泉州创办荣祺食品有限公司,以永泰为青梅原料基地,代工生产梅饼、蜜饯、果干等休闲食品。
永泰种植青梅历史悠久,全县种植面积约8万亩,年产量超过4万吨,是远近闻名的“青梅之乡”。近年来,当地青梅生产企业积极向精深加工、农业旅游、休闲体验等方面发展,逐步实现“接二连三”。
去年12月,杨棋崴的梅百华开门迎客。园区建有智能化的观光工厂。观光工厂里不仅有琳琅满目的青梅制品,还展示了内容丰富的青梅文化,俨然一座青梅博物馆。
“这里原是一家饮料厂,经过改造提升,变成集种植示范、旅游观光、研学交流于一体的文化园区,为青梅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杨棋崴介绍,之前公司产品多以出口为主,现在随着大陆消费升级,经营重心由海外转移到大陆,“大陆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我们一定要做自己的品牌”。
把台湾观光工厂模式“搬”到永泰,是杨棋崴计划的第一步。“讲好永泰的青梅故事,传播好中国的青梅文化,是我们办观光工厂的初衷。”杨棋崴解释道,园区之所以取名“梅百华”,梅就是青梅本业,百就是要产品多样化,华则代表中华青梅文化。
记者看到,青梅观光工厂将传统工厂与休闲农业有机结合,以青梅生产流程、工人作业、种植示范等作为旅游项目,并配以解说、导览、DIY体验等服务,让游客获取观光、科普、农耕等多元化体验,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添柴加薪”。
推广青梅文化之余,丰富永泰的旅游业态,则是梅百华的另一层期待。“永泰旅游部门已将梅百华纳入精品旅游路线,串联起永泰庄寨、欧乐堡海洋世界等景点,让游客爱来永泰、常来永泰。”创意园经理吕伟华说。
如何反哺乡土,带动农户共享“梅”好生活?观光工厂走上正轨后,杨棋崴有了更多新思考。
作为“李梅之乡”,永泰青梅种植面积虽广,但在发展中也有一些问题,影响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杨棋崴告诉记者,他在收购中发现,永泰的种植户多用竹竿来采摘青梅,导致落地的果实品相一般,优果率低,在市场上卖不出好价钱,而且只有三成能加工成有更高附加值的精品果。由于缺少种植标准,农户多对果树粗放管理,也不剪枝,大大影响结果量,也不易采摘。
“想要转变农户的观念,就得从推广手采和剪枝入手,我们来示范种植,推动种植管理技术改良。”经过一番思考,杨棋崴在园区开辟了数十亩青梅示范基地,在满足人们游赏需求的同时,也为农户示范青梅标准化种植,让“剪枝矮化+手工采摘”的模式看得见、摸得着。经过一段时间推广,效果逐步显现。
有了新标准,农户李天松不仅自己带头做,还带动一批农户按标准管理200多亩青梅,每年向杨棋崴提供300多吨青梅原料。“科学种植和管理是青梅产业永续发展之道,也给农户增收致富提供了保障。”杨棋崴说。
青梅种植户鄢庆森也尝到了甜头。他告诉记者,如今永泰提倡手工采摘,青梅的优果率提高了,市场收购价为每公斤2.8元至3.5元,相比竹竿敲打的青梅收购价翻了一番。
在永泰,像鄢庆森这样的受益者还有很多。据了解,如今荣祺食品和梅百华每年在当地的青梅采收量超过2万吨,惠及上万农户。
“倡导手工采摘青梅、给果树剪枝矮化,虽然人工成本提高了,但采摘周期延长、优果率大大提升,价格也大幅提升,实现了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多赢局面。”杨棋崴说,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让青梅结出更多“致富果”,是他的下一个目标。(记者 刘深魁 实习生 吴雪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