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技艺,走红全球!
编坯、定型、车边、再定型、装饰……在长乐潭头镇文溪村亚多帽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顶顶蕴含草编工艺的帽子在这里“诞生”,走向世界,一年的产值约为8000万元-9000万元。
帽子款式多达2000种,设计新颖,款式多样,品质优良,深受国外客户的青睐。
在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有条不紊地对收购回来的帽胚,进行加工定型、车边、准备配饰……每一道工序都认真仔细。
一顶小小的草帽,形成了一条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富民之路。
福州编织技艺远近闻名,永泰的山葡萄藤编织制作技艺和闽侯传统竹编技艺曾分别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永泰山葡萄藤编织制作技艺
山葡萄藤编织是永泰县民间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素有“三岭又五坑,坑坑有藤艺”之称。
今年年初,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永泰的山葡萄藤编织制作技艺上榜!
山葡萄藤编织制作取材于常见的古老树种野山葡萄的藤条、藤芯,工匠们以藤作画,以织为情,在一双巧手的上下翻飞中,藤条丝丝环扣、纵横交错,变身成筐、篮、包,应用极为广泛。
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山葡萄藤编织制作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时至今日,以“非遗+时尚”的发展路线,山葡萄藤编织逐步由村民自编自用发展为商品化生产,从单一变得丰富,从粗糙转为精致,从编织生产生活之物,发展成编织高档时尚的工艺品、藤包等,远销海内外,成为永泰致富产业之一。
闽侯传统竹编技艺
闽侯鸿尾乡有“竹编之乡”之称,从上世纪60年代起,许多当地人都以家族作坊的形式从事竹编工艺品生产。2007年,以鸿尾等乡镇为代表的“闽侯传统竹编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编织竹编。王立强/摄
竹编工艺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之一,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竹编工艺经过夏商周、汉唐的蓬勃发展,在宋元明达到了顶峰。
鸿尾竹编工艺品远销海外。林洪/摄
鸿尾乡地势不平,较难发展种植业,编织竹制品于是成了人们讨生活的一门手艺。上世纪50年代,通过闽江从闽北等地运来的大批优质竹子,让更多鸿尾人走上了这条路。
鸿尾乡常见的竹编花色有20几种,编入文字最难学,学成后,能按名人笔迹把字编进器物里。
师徒一起编竹筐。
进入21世纪后,竹编器物渐渐被塑料、五金制品取代。
作为闽侯竹编企业的带头人,叶云飞不无感慨。他说,除了要完好继承传统技艺,也要把握当下潮流、坚持技术创新,这是竹编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期待,福州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更上一层楼。(综合最美长乐、遇见闽侯、大美永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