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桂林村的老区振兴之路:种下摇钱树 种出好风光
田野间,大棚林立;村落中,干净舒爽;庭院里,欢声笑语……初夏时节,万物繁茂,走进罗源起步镇桂林村,一幅村强景美民富的新画卷在人们眼前展开,昔日默默无闻的老区村,正以全新面貌迎八方来客。
沐禾生态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用于发展蔬菜种植。记者 郑帅 摄
传承红色基因
振兴路上稳步向前
桂林村素有“小罗源”之称,1947年7月,罗源城工部地下党组织在此成立联络站。之后,区工委机关也设在该村。
在这样的红色环境里,1947年~1949年,桂林村先后有十余名有志青年加入党组织,他们在打击鱼霸、发展党员、收集输送军用品和日常用品支援游击队等方面积极作为。
眼下,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革命的精神在桂林村代代流传。走在桂林村内,道路宽敞整洁,满目皆是肥沃的田地,穿村而过的护国溪水清河畅,曾经“粟米充饥、补丁光荣、道路不平、油灯不明”的日子一去不复返。2021年,桂林村的村财收入突破50万元。
“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推动下,桂林村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升乡村风貌,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郑勤介绍道,“尤其针对居民关注的防风防台问题,去年,我们在中央水利发展资金的支持下,对护国溪北岸的防洪堤进行了加固提升,解决了村民多年来的后顾之忧。”
发展绿色产业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乡村发展离不开特色产业的支撑。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2013年,沐禾生态园落地桂林村,发展苗木种植。
“桂林村离城关近,土地平坦,非常适宜苗木生长。”沐禾生态园工作人员沈庆霞说,现在园区内主要种植四季桂、红叶石楠、香樟等多个品种,在村内营造良好生态的同时,还能带动当地老百姓就业增收。
“我们主要在生态园里除草、施肥,做些杂活,一个月也可以赚四五千元。”村民辛宝汀说道,和他一样长期在生态园工作的还有20多名村民,农忙时可达50多人,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在此基础上,沐禾生态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用于发展蔬菜种植。空心菜、上海青、包菜、丝瓜……一座座温室大棚排列有序,大棚内的蔬菜长势喜人。据沈庆霞介绍,每年园区蔬菜产量达三四千吨,其中有一半以上供应给锂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
“园区内建有冷库,每天采摘下的蔬菜会先放进冷库保存。第二天上午8点运往宁德,疫情发生后也不曾中断过供应。”沈庆霞说。
伴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乡村游”不断火爆,休闲农业成为农业与旅游业高度融合的新兴产业。沐禾生态园也加快了转型步伐,增设瓜果采摘体验区、烧烤区、垂钓区、KTV等,打造农业科普教育基地,非疫情期间,每周末游客数可达五六百人。
盘活闲置资源
满足多元化旅游需求
在距桂林村村部不远的地方,3座别具特色的楼房特别引人注目。这里不仅有可以俯瞰整个桂林村的大平台,而且集观光、就餐、会议、住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这是我们村去年通过盘活村内闲置房屋资源,打造的旅游集散中心,目前房屋的外部构造已修缮完毕,预计在今年底能够投入使用。”郑勤介绍道,“我们计划引进专业的旅游公司进行管理运营,除了每年15万元租金外,还将采用村集体入股分红的方式,进一步增加村财收入。”
郑勤说,后续还将在旅游集散中心周边开辟采摘园作为配套设施,丰富游客的体验,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新农村的幸福画卷越画越美,好山好水好风景成就了老区人民的好光景。看到村两委的“大动作”,村民也开始自发购买砖瓦、木材,修缮家中老宅。“看到村两委把老房子修得这么漂亮,我们也想把家里的老房子整一整,发展民宿。”村民们说。
从贫困走向富裕,桂林村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幸福画卷越画越美,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记者 叶欣童 通讯员 黄金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