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构建产业新格局 加快后发赶超
强化绿色引领 坚持特色发展
永泰构建产业新格局加快后发赶超
游客在永泰县岭路乡体验蓝莓采摘(资料图片)。记者 林双伟 摄
30年前,一条尘土飞扬的沙土路连接着村庄与外界,村民靠山吃山,砍树种菇,留下不少刺眼的“光头山”;30年后,203省道穿村而过,山体重披绿衣,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让“绿色金库”变现,成功引进福州城投集团、途远集团、好农场集团等,村财收入突破55万元……这是发生在永泰县梧桐镇坵演村的美丽蝶变,也是永泰广袤农村脱贫致富的缩影。
上世纪90年代,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亲自挂钩联系当时仍为全省重点贫困县的永泰,先后14次到永泰调研指导,为永泰擘画了“山顶林戴帽、山中果缠腰、山下吨粮田”的农业综合立体开发蓝图,也开启了永泰从“贫困县”到“振兴县”的华丽蜕变。
在砥砺奋进中交出脱贫攻坚答卷
溪水奔涌,青山相对。站在坵演大桥前,坵演村村主任鄢仁河谈起30年来坵演村的变化:修建坵演大桥,打造万亩林场,铺上水泥村道,引入新业态……“我在坵演村做了30多年的村干部,亲眼见证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衷心感谢党、感谢总书记的关怀。”
鄢仁河一番话说出了村民的心声。坵演村地处偏远,过去村民主要靠砍树种菇为生,因此对生态造成了破坏。“菌林矛盾”不仅没有让当地人富起来,反而导致生态失衡,出现了不少“光头山”。久而久之,坵演村外出谋生的人越来越多,村庄也失去了活力。
脱贫不仅仅是坵演人的渴望,更是全县百姓的期待。
民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为此,永泰举全县之力形成“大扶贫”攻坚格局,创新“1+3+N”挂钩帮扶机制,推行“四问”亲情工作法、贫困村退出“两全三通四有五达标”等措施,在协调落实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多个方面兜底保障政策基础上,将开拓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百香果、养蜂、食用菌和乡村旅游四大扶贫产业。5年间,解决了1734名脱贫户就业创业难题。
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坵演村积极寻找适宜的产业发展路子,成立合作社,由种植经济价值低的作物改为种植油茶、橄榄等,还开辟230亩百香果种植基地。“这几年村里变化非常大,大家都赚钱了,不离家就能致富。”村民陈道财说,现在他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17年,永泰提前3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首批摘帽;2021年,永泰县扶贫办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在守正创新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永泰上下再接再厉,用脱贫攻坚的“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的“致富门”,争当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县。
要当示范,就要勇于突破。2021年,永泰打破村庄之间独立发展的局面,以大樟溪为轴线,串点连线扩面,打造以梧桐、嵩口“两镇十村”为核心的乡村振兴示范带,立足“一村一特色”,串珠成链、抱团发展。
在此基础上,永泰探索建立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服务队+工作组+合作社”工作机制,协调政府、村民、社会三方,吸引、整合、调动社会资本和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振兴。
如今,行走在大樟溪两岸,处处皆是好“村”光。汤埕村引进建发集团,温泉产业持续升温;春光村、板埕村强强联合,水岸风光搭配休闲采摘,吸引游人无数;盘富村成立全体村民入股的福州富竹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深度体验乡村生活综合体;三峰村做大李果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30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创新是山区县、后进县实现弯道超车的有效路径。“永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深厚的发展潜力在广袤乡村,通过摒弃传统的产业概念和路径依赖,我们走出一条高质量乡村振兴之路。”永泰县主要领导表示,永泰将构建以数字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塔尖”,以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为“塔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绿色引领下的新旧动能转化,以特色发展加快后发赶超。(记者 叶欣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