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字背后力千钧 乡村振兴开新局
永泰持续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
脱贫户林金来(右)与乡镇干部探讨芋头产业发展。记者 叶欣童 摄
阳春三月,群山环绕下的樟城大地春意盎然,一片片涌动生机的田野、一个个秀美靓丽的村庄、一张张意气风发的笑脸,都在释放着崭新的活力。
永泰全县上下以富民产业为“骨架”,着以优美生态之色彩,赋予乡风文明之“气韵”,在乡村振兴画卷上频频落笔,继续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一幅乡村振兴版的《富春山居图》呼之欲出。
扶贫先扶志 脱贫户变身种植大户
连日来,丹云乡下洋村脱贫户林金来正和农户们在广袤的田野里起田垄、施基肥、植芋种。“去年我和附近的5户种植户一起成立了合作社,主要种植水稻、槟榔芋,现在种植规模有300多亩啦!”望着郁郁葱葱的芋头地,林金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林金来过去可不爱笑。因妻子身体患有残疾,需要常年吃药照顾,唯一的女儿还在读书,全家都靠林金来一人种植芋头维持生计。2016年尼伯特台风导致种植的芋头大面积受灾,收成大打折扣。
林金来并没有因此气馁,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他重整旗鼓在村里流转了闲置土地,扩大了种植面积。“乡政府帮我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还为我们提供种植技术指导,我感觉干劲十足。”林金来说。“现在我们每亩能产3500斤芋头,已经联系了承包商到村里收购,不愁销路!”
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变身”种植大户,林金来只用了6年时间,而他的种植产业,也带动了村里村民的加入。“我们聘请村民到田里来帮忙,农忙时最多有30多人,每人每年可增加3万多元收入。”林金来表示,今后希望能够盘活更多闲置土地,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因村制宜开良方 “后进村”后劲十足
“4月份就要准备种新一批的灵芝了。”“草场步道正在按期施工,以后也会成为游客观光打卡点”……近日,在岭路乡长坑村,村两委正讨论今年村内的发展计划,原本偏远的小山村迎来了新发展。
长坑村是福州市海拔最高的村庄之一,过去由于地处偏远,村民们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大项目、大企业更是引不进来,村财收入几乎为零。
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这一窘境发生了变化。长坑村海拔高,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林业资源丰富,又毗邻云顶景区,能否抓住这些优势做文章?
于是,村两委外出招商引资,邀请企业家考察,投资农业、观光项目,利用“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百亩林下种植灵芝项目。该项目吸纳全村的脱贫户和低保户就职,每月能为农户带来30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此外,农户还可以通过出租投入土地、利益分配方式等获的创收。
“目前,我们正在以种植灵芝为核心,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的发展格局。” 长坑村党支部书记郑如东说,通过原先的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带动更多农户、带动更多合作社来发展产业,把灵芝产业扶上马、送一程。
党建引领聚集合力 新兴业态赢得青睐
连日来,雪白的李花将嵩口镇装点的如诗如画,“李花十里纵长围”成为一场远近闻名的视觉盛宴,吸引来四方游客前来观赏。春有李花,夏有溯溪,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新兴业态丰富,在嵩口,游客们普遍感觉:有特色、可游玩的内容越来越多。
文旅产业的兴旺为嵩口发展提供了新引力,在这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加强产业支撑的工作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
“嵩口镇通过党组织龙头引领、党员示范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类打造大喜、月洲、赤水多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以镇带村、镇村联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嵩口镇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嵩口发挥梧埕、月洲、三峰村生态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组建3个中心村党委,持续在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等方面凝聚帮带合力,辐射带动周边12个村发展。
与此同时,喜气山房、鹇来人家、“孩子的院子”研学基地等一批新兴业态相继落地嵩口,成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新的热点和消费增长点。(记者 叶欣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