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福州这个深山小村庄竟能挖到宝“贝”!
在闽江下游东岸,有一处蕴藏四千年海洋文明的村庄——小箬乡湖柄村。今天我们一起去湖柄村,看一看这个村庄的振兴之路↓ ↓ ↓
湖柄村,地处小箬乡西南部,闽江下游东岸。踏入村庄,可见青山绿水、田园风光,颇有一番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韵味。
俯瞰小箬乡湖柄村。张锋/摄
行至牛头山脚下,一处名为“箬江蓝”的新式建筑伫立在旁。安静清幽的环境里、约上三两邻里好友,泡上一壶茶,便可在这儿畅谈许久。这在几年前,都是未曾想到过的画面。
“箬江蓝”伫立在牛头山脚下。张锋/摄
人们在“箬江蓝”饮茶畅谈。张锋/摄
“‘箬江蓝’的意思是,‘箬’是小箬的‘箬’,‘江’是我们位于闽江边,‘蓝’是代表海洋文明的海洋的蓝。这里是我们用旧村部改造出来的。原来的村部年久失修,改造后周边村民的生活就变得更丰富了。”湖柄村党支部书记林坚说。
“箬江蓝”牌匾。张锋/摄
乡村茶馆、书屋、民宿……眼前这个二层建筑,承载着湖柄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在它周边,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拓宽的乡村主干道让回乡的路变得便利,悄然出现的凉亭串联起村庄景观带,两处池塘更是成为夏日赏荷好去处。恰到好处的改变,让湖柄村貌焕然一新。
“箬江蓝”集乡村茶馆、书屋、民宿于一体。欧阳一帆/摄
凉亭串联起村庄景观。吴林/摄
“变化非常大!那时候没有路灯,还是土路,下雨天非常不方便。经过这几年的改造,现在到处都是水泥路,路边的绿化也多了,空气也好了。”村民们纷纷表示,近几年来,村里发生很大变化: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宽敞的道路……这些切切实实的改变,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湖柄村宽阔平整的村道。张锋/摄
路边的绿化整洁优美。张锋/摄
牛头山遗址埋藏的海洋文明,成为湖柄村乡村振兴发展的文脉优势。它位于湖柄村后东侧,1979年首次发现,1989年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时间上,它纵跨3000多年,上溯夏商时期,下至新石期晚期,保存着青铜器文化、海洋文化的独特印记。
牛头山遗址。吴林/摄
“这些就是贝壳,我们刚刚走上来的路上也是贝壳,随处可见。这里的贝壳断层最高有2米,平均都有几十厘米。大概有1万平方米的范围。”林坚捧起山路旁夹杂着贝壳的黄土向记者介绍。
在牛头山遗址周边,贝壳随处可见。吴林/摄
文明的赓续需要人们精心守护。牛头山海洋文化馆改造项目,就将承担起这份“殊荣”。场馆位于牛头山山顶,由湖柄村旧小学进行改造,将设海洋历史变迁室,青铜器时代室等,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度挖掘,让丰富的海洋文化和宝贵的生态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红利”。
牛头山海洋文化馆改造项目现场。欧阳一帆/摄
“牛头山遗址的海洋文明让我们乡村旅游得到了发展,未来我们会利用这个文化优势,把这里打造成我们湖柄的一张旅游名片,也可以对我们村民增收、村财增收起到作用。”林坚说。
产业发展也是乡村振兴的“必修课”。湖柄村全村土地总面积3500亩,其中耕地680亩,村内经济来源以种植橄榄、蔬菜为主。如何让村民增收,村里也规划了新项目。村口几座农旅大棚就将为湖柄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俯瞰湖柄村农旅大棚。张锋/摄
据林坚介绍,湖柄村现有农旅大棚约15亩,主要种植反季节蔬菜,如葡萄、草莓、茄子等。村里先进行尝试种植,挑选出适合的农作物,后期进行规模化生产、发展采摘游。
农旅大棚主要种植反季节蔬菜。欧阳一帆/摄
“我今年种了茄子、黄瓜,也是第一次在大棚里种植,希望产量可以得到提升。”村民林毅说。
农户正在大棚里劳作。欧阳一帆/摄
政府的扶持为湖柄产业发展注入了动能。通过对接农科院、县农业农村局等,小箬乡政府请来了不少专家为村民们普及种植技术。今后,这一农旅大棚采摘项目将与牛头山海洋文化馆、闽江风景连片打造,带动村民增收。
文脉优势为湖柄村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村民的生产生活也迈向了新阶段。相信不久之后,湖柄又会成为小箬乡一个重要的旅游打卡地,更好地留存住海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