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不住的古镇红人:当讲解员宣传历史文化 组文艺队激活乡村人气
近日到永泰嵩口古镇游玩的细心游客会发现,很多民宅门口的春联风格接近。原来,这些春联大多出自老党员林廉炎、张厚栋之手。义写春联是两位老党员所在的永泰县嵩口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每年春节的“常规动作”。
“党支部人才济济,每人都有才艺!”党支部副书记林廉炎说,嵩口镇的老党员们都是多面手,既能当讲解员宣传古镇历史文化,又能组建文艺队为乡村振兴添人气,如今他们都成了古镇里的红人。
春节前,林廉炎写好春联准备送给乡亲。记者 冯雪珠 摄
孩子的好讲师
“爷爷,新年好!”和林廉炎走在嵩口镇的街上,一名小朋友远远地就向他问好。镇上的居民告诉记者,镇上很多小朋友都这么称呼林廉炎。
82岁的林廉炎退休前是永泰二中教师,因对嵩口的历史和民俗有研究,常受邀在嵩口镇的公益图书馆、创业中心等地讲述嵩口故事,活泼有趣的讲课形式深受孩子们喜欢。
去年,永泰县嵩口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林廉炎结合支部活动为孩子们讲党史。
“抗美援朝怎么讲?不光我要讲,支部的几名老党员要吹拉弹唱一起上。‘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唱出来,气氛就起来了。”林廉炎自信地说,“现在电影院正在上映《水门桥》和《狙击手》。有孩子说,看电影时想起了之前我们讲抗美援朝历史的场景。”
讲传统端午习俗,林廉炎自掏腰包给小朋友们买花生和蚕豆;讲七夕节预备好香袋……“给小朋友上课要多花心思,兴趣调动起来才有效果。”林廉炎说,礼物虽不大,但效果不小。
“有些嵩口本地的习俗,我们都不知道。”嵩口公益图书馆负责人颜晓梅说,林廉炎带来的课非常受欢迎,老党员们是“提灯人”,照亮了孩子们了解古镇历史和乡风民俗的路。
除了在校外讲课,党支部成员还走进校园,为学生讲党史。“我们可不是空手上台讲,讲课之前都要准备好讲稿。”林廉炎说,他们将自己手写的讲稿复印出来分给学生,讲课时再根据学生年龄采取不同的形式。记者看到,老人保存的讲稿字迹工整,还有不少是按照讲述内容编写的顺口溜。
历史的讲述者
嵩口是千年古镇,文化底蕴深厚。随着嵩口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如何讲好嵩口故事成了不少当地人关心的问题。
“我们党支部聚集了不少退休教师、文艺工作者,有实力、有经验,讲起嵩口故事来可有一套!”嵩口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吴接兴说,支部里的老党员不仅担任讲解员为游客讲解古镇历史,还化身演员演绎嵩口传统习俗。
“转鸡头”是嵩口传统的宴会习俗,过去人们在餐桌上转动白斩鸡,鸡头转到谁,谁就要喝酒,为宴会助兴。“鸡头”具体怎么转,老党员们不光动嘴,还扮成儿女亲家,演绎“转鸡头”的具体流程。
“这些传统习俗年轻人大都不懂,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才知道一些。”吴接兴介绍起这段经历,忍不住大笑,“大家看着好玩,我们自己演起来也开心。”
去年3月,党支部正在镇里的林氏祠堂表演闽剧,一个40多人的上海旅游团闻声走进祠堂。因为语言不通,他们听了一会就准备往外走。“就在这时,我们使出压箱底的功夫,表演沪剧《罗汉钱》!”吴接兴回忆,“《罗汉钱》的唱词一响,旅游团立即愣住了。最后,变成我们负责演奏,他们登台唱,当时可高兴了!”
老党员们不仅能身体力行讲好“嵩口往事”,还时常在镇上开展闽剧、快板等文艺表演,引来游客驻足观赏,这成为嵩口的一道景观。
乡村的文艺队
嵩口镇大喜村注重保护自然生态,办活动就歌颂美丽乡村;赤水是革命老区,讲党史就弘扬革命精神……去年,党支部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每月21日是雷打不动的学习日。
学史如何力行?到广阔乡村去!老党员们到乡村不仅现场学习党史,还带去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闽剧、诗歌、广场舞、快板……”吴接兴掰着手指头介绍,“去之前,我们都要提前了解每个村,根据特点编排快板、诗朗诵等节目歌颂乡村,这样村民才容易接受。”
效果有多好呢?日前,文艺队在大喜村表演过后,村支部书记黄时杰拉着吴接兴的手,热情地邀请他们多去几次。黄时杰说:“大喜村有农家乐,文艺队来表演,不仅村民有演出看,游客也觉得热闹,给村里增加了人气。”
吴接兴说,党支部里的骨干不都是七八十岁的老成员,文艺表演有人看还得靠林碧云、陈玉惠这些新加入的“新生代”,“林碧云能跳广场舞,陈玉惠能唱闽剧,她们现在是文艺队的顶梁柱了”。
随着不少老党员年龄增大,文艺队越来越注重引入新人。“文艺队有组织、有温暖,我们加入后,把整个广场舞队的40多名成员都‘拉’进来了。”今年57岁的林碧云说,之前她们都是自娱自乐地跳广场舞,后来在党支部的引导下参加公益下乡活动,大家越跳越起劲,现在经常参加县里、镇里的活动。(记者 冯雪珠 通讯员 李敏 胡敬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