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长柄村:南洋风情惹人醉 风景如画古韵浓
在马尾区亭江镇的东面,有一个颇具特色的传统古村落——长柄村。这个面积仅2.3万平方公里的村庄,藏着43栋风格迥异的南洋厝。一栋栋瑰丽多样的老洋楼,追忆着老一代长柄侨胞“走南洋”的艰难岁月,也讲述着一个个不忘桑梓、爱国爱乡的感人故事。
长柄村朱子祠。
如今,这个因侨而兴的古村落巧打“文化牌”,唱响“振兴曲”。随着朱子祠、铁冶场等文化景观的修缮,长柄村将搭上文旅融合的快车,蜕变成受游客青睐的美丽乡村。
长柄村保留有四十三栋中西合璧、气势恢宏的青砖南洋厝。
因侨而兴 红极一时
长柄村地处闽江北岸,临江背山,风光旖旎,旧名龙柄,亦称龙津。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华侨村,全村总人口1200多人,有不少人旅居海外。
“旧时村民多以务农为生,生活贫苦。早在清末民初,就陆续有村民漂洋过海谋生计。”长柄村党支部书记杨人渠说,当时村里涌现了一批侨领,其中,杨人月名望最高。
1911年,杨人月随父前往新加坡谋生。30年后,靠着勤俭积累的资金,杨人月在哇里街开起船务公司,常协助福州侨亲到新加坡谋生;开设汇兑庄,帮助同乡把钱汇回家乡。他还在福州开设金铺分号“信泰商行”经营侨汇。杨人月成为当时新加坡的知名华侨领袖之一,且被推选为新加坡政府的参议员。
如今,村里保留有43栋中西合璧、气势恢宏的青砖南洋厝。这些老洋楼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栋建筑都有一个奋斗故事,它们盛满了侨胞的乡愁。
侨村的背景让长柄村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了前头。这些侨胞在海外事业有成后,不忘反哺家乡。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侨胞陆续捐资兴建了水泥路、影剧院、小学、敬老院、公园、老人活动中心、凉亭、水库等一大批公共设施。长柄村成了红极一时的华侨村。
宋代铁冶场。
产业“造血” 赋能振兴
海外侨胞热心家乡建设,为长柄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乡村要振兴,光靠“输血”可不够,关键要“造血”。
村里产业底子薄弱,要如何“造血”?村两委有远见!
长柄村临近104国道、长安投资区及出口加工区。依托区位优势,2003年,长柄村投资建设了长盈工业区厂房,发展租赁经济,打足“产业兴旺”牌。村子现坐拥长盈工业区2栋厂房,共计面积约7500平方米,年均村财收入超百万元。
2020年,村两委又果断抓住机遇,利用本村18.55亩留用地建设长兴工业园,规划建设3栋厂房,分三期进行,目前2#厂房已完工。园区投用后,预计每年为村财增收百万元。
腰包鼓了,乡村建设底气更足了!近年来,借助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长柄村精心打造颜值与内涵兼具的“幸福长柄”。
漫步长柄村,青砖小巷随处可遇,古朴而清新。原先,这些都是不起眼的水泥小径,村里按照统一样式风格,集中打造了十多条小巷,确保与南洋厝风格协调。同时,长柄村强化房前屋后绿植栽种,和青砖小巷相映衬,成为别致风景线。
村里还从环境整治、便民服务、设施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着手,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近年来,长柄村相继获得“国家级生态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园林式村”“全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福州市文明村镇”等荣誉。
长柄村地处闽江北岸,临江背山,风光旖旎。
盘活资源 文化强村
打好了“底子”扮靓了“面子”,还得做实“里子”。长柄村人文荟萃、民风淳朴,现保存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朱子祠、宋代铁冶场、宋窑址等,文化底蕴深厚。
传统文化、侨文化是村子的招牌。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长柄村打出了“文化牌”。
长柄村朱子祠又称龙津书院,是福州市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朱子祠。相传,南宋理学家朱熹“避伪学禁”时在此讲学。2014年,马尾区启动朱子祠保护修缮工作。2020年,亭江镇按照书院祭祀、讲学、藏书、交流等功能进行布展,目前正在收尾施工。
为了盘活文化资源,2021年,长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福建省商益善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联合福建龙津振乡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共同运营龙津书院,组织开展古琴、汉服、吟诵等各类文化活动,将其打造成青少年游学社会实践基地、闽派古琴非遗传习基地和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长柄村还在谋划打造长柄侨史馆,记录一代又一代长柄侨胞的奋斗史和家国情怀,记载侨胞功勋、弘扬华侨精神、留住乡愁记忆。
“此举得到许多侨胞支持,他们纷纷慷慨捐资。我们初步打算将侨史馆设在杨人月故居内。”杨人渠说,村里正联合阳光学院师生,通过面谈、视频通话、他人口述等方式,对“老华侨”的相关经历进行资料收集整理。
记者了解到,目前,长柄村修缮闲置老房屋,打造了岸头书屋等文化景点,引导艺术家团队入驻。未来,长柄村还将打造南洋风格的文化风情街和龙津侨乡艺术文化创业园,将文化景点串点连线成面,打造长柄特色文旅品牌。
交通小贴士
从市区出发,经园中互通、鼓岭隧道、闽安隧道、前洋大桥,抵达长柄村。(记者 马丽清 通讯员 欧锋郑婷/文 记者 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