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丰富乡村生态内涵,激活美丽生态经济
近年来,马尾区围绕“山更好、水更清、林更优、田更洁、天更蓝、海更净、业更兴、村更美”八大指标体系,梯次推动富有“绿化、绿韵、绿态、绿魂”的绿盈乡村乡镇建设。2020年,马尾区实现了“绿盈乡村”创建100%,亭江镇白眉村、闽安村获评全省第一批高级版“绿盈乡村”,亭江镇、琅岐镇均达到创建“绿盈乡镇”的基本要求。2021年,马尾区持续开展“绿盈乡村”提档升级,截至目前已创建高级版11个、中级版6个、初级版27个。
今天一起看看马尾区有哪些典型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高位推进 创新建设管理机制
一是坚持自上而下,统筹推进。马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绿盈乡村”创建工作,两位主要领导分别多次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召开专题会议10余场,研究推进创建工作;马尾区委成立乡村生态振兴专项小组,制定《马尾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生态振兴专项小组工作方案》,量化年度创建计划,有序保质推进“绿盈乡村”创建工作。
马尾云龙村。陈建国 摄
二是坚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马尾区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规、住建等多部门紧密配合,镇村联动,条块结合,形成合力,推动“单兵突击”向“集团会战”转变。区财政充分发挥杠杆效应,撬动侨资等社会资本投入“绿盈乡村”建设,充分保障创建经费。
三是坚持规划先行,找准定位。依托乡村振兴规划,引导乡镇根据自身生态禀赋,各具特色地开展创建工作。亭江镇以“侨乡记忆 城乡融合”为主题,对闽白沿线进行整体规划,以白眉村为支点,抓好“闽白沿线”精品线路打造,形成串点连线成片的“绿盈乡村”发展格局;琅岐镇以福州市东部城乡融合先行示范点为契机,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持续推进“菜篮子”基地建设,积极探索“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生态产业发展路子。
精准施策 提升乡村环境质量
一是以林更优促进山更好。“绿盈乡村”创建以来,推动16个村实施了“村植千树”,完成植树造林7456亩,抚育山林9915亩,仅白眉村植树3000株,造林1721亩,白眉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达2125公顷。同时,对全区裸露山体全面实施植树造林、生态修复,进一步强化了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白眉水库。陈建国 摄
二是以水更清汇聚海更净。马尾区以“绿盈乡村”建设为抓手,推进琅岐岛水系开展综合整治,累计投资2.4亿元,对岛上内河两岸的村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纳入琅岐污水处理厂处理。加快河道岸滩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环境绿化和景观建设,极大改善了琅岐岛的亲水环境。全面推行湾(滩)长制,强化网红景点龙鼓度假村海漂垃圾治理,规范海滩垃圾处置和管理,该岸段在2020年福州市海漂垃圾整治考评中获评A级。
三是以天更蓝点靓村更美。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强化颗粒物及臭氧污染防治,引导村民合理利用秸秆,杜绝秸秆就地焚烧。亭江镇开展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完成白眉溪综合整治,实施清淤清障,沿线各村庄均建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效提高污水处理率。长柄村作为省农村垃圾分类试点示范村,先试先行开展农村垃圾四分类工作,在全市首创“农村摇铃上门回收”服务。坚持地域文化与本土创建相结合,因地制宜创建各类美丽庭院,获评首届“福州十大魅力乡村”。
红色领航 丰富乡村生态内涵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以党建促生态”的工作理念,将乡村生态振兴纳入农村党组织考评,通过随机抽查、设岗定责、热线接访、初审复核等形式,督促“绿盈乡村”建设查摆问题即知即改。动员村“两委”成员、离退休党员干部、热心党员群众担任“绿盈先锋”,着力推进政策宣传、清违除障、环境整治等工作,为“绿盈乡村”建设下足“绣花功夫”。
白眉村:打造党建引擎 赋能乡村振兴。陈建国 摄
二是提升造血功能。构建“村党支部+企业+合作社+村民”利益共同体,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用足用活集体土地,为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源头活水”。通过集体经营、租赁自营、使用权入股等形式,200余名党员挂钩联系村集体经济项目,辐射带动1000余名农户,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条,助推乡村“业更兴”。
三是创新协作模式。建立“绿盈乡村”建设联动机制,搭建科技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创业大学生实训平台,实现聚才聚力聚智。将“绿盈乡村”创建作为全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名片”,组织党员群众开展爱党爱国爱乡教育、党建研学交流、主题党日活动,现场感受新时代乡村“党建强、发展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景象。
产业升级 激活美丽生态经济
葡萄文化长廊。陈建国 摄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引导种植户禁用人工化肥,采用优质有机肥,在农业园采用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以灭虫灯替代杀虫剂等,保证了果品质量,洁净了乡间田园。琅岐镇星辉村抓住“琅岐葡萄节”带来的知名度,整合葡萄种植区,打造“种植+体验”的生态葡萄园;亭江镇前洋村引进“脐橙52”特优品种,推广种植300亩,成功注册“前洋脐橙”商标,由于品质优良,前洋脐橙不出村便被抢购一空。
红蟳公社。资料图
二是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不断拉长产业链和产品链,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加快发展,构筑特色产业群。琅岐镇金砂“红蟳公社”打造以红蟳养殖为主导的产业振兴路子,将350亩鱼塘改造为红蟳养殖示范区、钓鱼基地、船屋餐饮区、鱼屋民宿区等,打造集研学、娱乐、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文旅产业。项目运营以来,当地红蟳销售量价提升,土地流转从每亩100-500元提升到1000元以上,周边农房租赁从每栋5000元提升到3万元,村民就业机会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双增加,“红蟳公社”被授予“全国乡村振兴观摩基地”。
侨批。陈建国 摄
三是深入挖掘资源禀赋。凭借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亭江镇白眉村对老旧建筑资源进行保护性改造,成立福州首个民营侨批博物馆,记述侨胞奋斗史、爱国情,将村内荒废池塘改建成垂钓村,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和垂钓爱好者,带动村民就业,增加村财收入,获评“2020年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