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富:将“熊猫鱼”变成“致富鱼”
刘家富。
福州晚报记者 郑瑞洋 通讯员 李剑钰 文/摄
5日,2021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公布,共有10人获此称号。其中,有一位是出生于连江的“大黄鱼之父”刘家富。
“游”出小渔村
81年前,刘家富出生在连江的一个偏远渔村——苔菉镇茭南村,一个三面临海、有着福州“天涯海角”之称的地方。
村中有一座外墙用石块以钱币图案砌成的住宅,叫刘家大厝,刘家富的故居就在其中。厝内可以看到“艰苦创业、激励后昆”八个醒目的字,以及刘家富个人事迹和贴满墙壁的表彰证书等。
“刘家富从小家境贫困,学习之路几近中断,最艰难的还是他读初中的时候。当时,在琯头读书的刘家富只要放假,就会从琯头步行几个小时回村去讨小海,自筹学费和生活费。他就是这样坚持着完成学业,最终成为我们镇第一位大学生。”刘家富同族兄弟刘善武说,艰苦的生活没有击垮刘家富,反而让他磨炼出坚强的意志。1971年,从上海水产学院毕业的他,被分配到连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从事渔场渔情工作。
恢复大黄鱼资源
“我们在有生之年一定要争取把(大黄鱼)资源恢复起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曾是刘家富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大黄鱼年均捕捞量约为12万吨,但由于过度捕捞,大黄鱼资源几近枯竭。年少时,随父亲出海捕鱼的刘家富,便对大黄鱼产生了兴趣。急在心头的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进行大黄鱼人工繁殖。之后,他主动请求调往管理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的宁德地区水产局。
1985年,“大黄鱼人工育苗初试”项目立项,刘家富开始了大黄鱼养殖的攻坚之路。尽管缺少现成资料和经验,但刘家富带领项目组相继攻克了大黄鱼保活难、人工催产难等种种难题。1990年,刘家富团队实现百万尾大黄鱼全人工批量育苗。1995年,大黄鱼养殖生长速度慢的难题也被攻克。其间,刘家富也面临种种难题:塑料管买不起,只能砍毛竹替代;没有办公室和宿舍,就改造破渔船;四处借钱,背负30多万元的债务。
苦尽甘来,在刘家富等人的努力下,大黄鱼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从曾经濒临绝迹的“熊猫鱼”变成渔民的“致富鱼”。同时,我省也成为著名的“大黄鱼之乡”,产量占到了全国80%以上,位居第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大黄鱼生态养殖。2019年,世界首个深海绿色自动旋转海鱼养殖平台“振渔1号”在连江启用。相比于近海渔排和网箱养殖,“振渔1号”养出来的大黄鱼,肉质更细嫩,更受消费者青睐。今年11月,连江本土企业制造的大黄鱼养殖平台“定海湾1号”也开始了生态养殖。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连江县成立海洋人才发展促进会,由退休的刘家富担任特聘顾问,继续为大黄鱼、鲍鱼等水产养殖及“海上福州”建设发光发热。目前,他还任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兼技术顾问,重点围绕大黄鱼创新育种、大黄鱼种业配套养殖技术等研究方向开展相关科学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