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长楼村 一祠十八姓
诠释“邻里和睦 团结共存”的精神
义溪十八姓宗祠。
福州新闻网8月25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陈木易 通讯员 林若野 王立强 林明秋 文/摄)最近有市民在闽侯青口镇长楼村游玩时发现,村里有一座由十八个姓氏后人集体建造的宗祠,被乡人称为义溪十八姓宗祠。24日,记者来到长楼村,一探这座宗祠背后的故事。
义溪十八姓宗祠位于长楼村义溪西岸,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宗祠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规模虽不算宏伟壮观,但装饰讲究,雕刻精致。宗祠内,依次建有戏台、天井、厅堂等。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楹,穿斗式木构架,四周设有砖土封火墙,厅堂廊檐下有二十四孝石雕,栩栩如生。
“难兄兼难弟百世本支,睦族并睦邻一团和气”,走进义溪十八姓宗祠,书写于神龛旁的这副对联,道出了义溪十八姓同祠不同姓的事实。那么,所谓的“难兄难弟”又是怎么回事呢?
义溪十八姓宗祠理事会会长杨仕斌告记者,在明朝中晚期,当时的长楼村内,诸姓杂居。其中,一些姓氏的村民,人丁兴旺,形成了所谓的“大姓”;另外一部分村民,由于人丁稀薄,故而被称为“小姓”。在宗族文化盛行的古代,大宗族财力、人力雄厚,而小姓、小族既乏人丁,又少财富,只能将祖先牌位放在家中供奉。
“为此,有人提议,不如集众小姓之力共建宗祠,以后每年大家同时祭祀。”长楼村文化协管员郑国忠说。听说要联合建宗祠,十八个小姓的宗亲们都非常踊跃,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不久便在义溪畔建起了一座三进祠堂。落成之日,大家把各家的祖先牌位放在同一个神龛下,同时议定每年的正月十八为共同的祭祀时间。
2004年底,义溪十八姓宗祠初步重修完毕,整个工程到2008年方才完成。2013年3月,义溪十八姓宗祠被确认为闽侯县不可移动文物点。
“在长楼村的十八姓后人心中,宗祠不仅是他们祭拜先人的场所,更是祖先们留下的‘邻里和睦 团结共存’之精神的象征。”杨仕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