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首占镇礼元村走出一条特色农业路
陈连登悉心呵护橄榄。见习记者 沐方婷 摄
福州日报见习记者 沐方婷 记者 余少林
顺着长乐区首占镇礼元村的蜿蜒山路一路向前,一大片橄榄园映入眼帘。油亮的橄榄叶下,饱满、翠绿的橄榄正积蓄力量,向着最后的成熟“进发”。“闽侯、闽清的橄榄好,殊不知长乐的橄榄也香甜。”礼元村党支部书记卢锦泉说。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大力扶持下,礼元村一片400多亩的闲置荒山被打造成橄榄遍地的“金山银山”,返乡创业的“兄弟俩”并肩作战、摸索尝试,硬是在长乐这块橄榄的“处女地”上走出一条特色农业之路。
“兄弟俩”一拍即合
从树上轻轻揪下一颗青橄榄,长乐文登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黄锦文擦了擦,放入口中。“慢慢咬,一定要慢慢咬……”他不断提醒身边尝试吃橄榄的人,“你要等那开始的涩劲过了,嘴里就会有清甜的回味,这是真正的‘苦尽甘来’。”
站在和一起长大的好兄弟陈连登共同承包的橄榄园中,黄锦文指着遍布橄榄的五座山头,一座一座地数,这里是他和陈连登共同的骄傲。多年前,尚在广州办厂的黄锦文看到陈连登在家门口种植的青橄榄个大、饱满、结果多,返乡创业种橄榄的想法突然冒了出来。
首占镇疏松肥沃的沙质土、一年四季充足的光照、年平均20摄氏度以上的气温等,为橄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天时地利人和”给了兄弟俩信心,他们一拍即合。首占镇拿出近400亩的山地全力支持,并在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上全力配合。
“1988年后,我去安徽蚌埠,黄锦文去了广东深圳,人生路径就此不同,但谁也没想到十几年后会在家乡再次交会。”陈连登说,他和黄锦文配合起来异常默契。稳重平和的黄锦文负责对外联络和资金保障,严谨踏实的陈连登负责橄榄种植和管理。在礼元村东南面的山坡上,除草、翻土、新苗栽种……橄榄园就此起步。
政府支持渡过难关
礼元村橄榄园内,一颗颗小巧的青绿色橄榄集结成串、簇拥枝头,一棵树每年100多公斤的产量让不少同行羡慕。如今,个头娇小、回甘清甜的鲜食类橄榄占据首占镇橄榄种植的半壁江山。
“如果不是多年前将加工类橄榄逐步改良成鲜食类橄榄,可能我们也走不到今天。”黄锦文介绍,以前礼元村也有部分农户承包土地种植橄榄,但后来相继难以维系,“那时全是加工类橄榄,有苦涩味、果肉粗糙,利润逐年降低,最后每公斤还卖不到1元。”
如何求变成为首占镇橄榄种植的难题。黄锦文和陈连登发现,零售类的鲜食橄榄在市场行情好时每公斤可以卖40元~50元,而深加工品种橄榄每公斤仅售约0.8元,如此大的利润差让他们决定改种鲜食类橄榄。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扑面而来,品种怎么改良?钱又从哪里来?
当地政府再次伸出援手,首占镇政府与长乐区农业农村局积极对接,派遣农业专家指导新品嫁接,申报农业资金用来改良橄榄品种。“从10亩、20亩、50亩,到400亩,我们的加工类橄榄全部‘换血’。正是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陈连登说。
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你摸摸这颗橄榄尾部,是不是感觉有些粗糙?这就是‘缺钙’的橄榄。”站在橄榄树旁,陈连登细致地向记者描述橄榄“缺钙”的症状。
带动更多家乡人共同致富是黄锦文和陈连登的心愿。作为长乐区特聘农技员,陈连登不仅通过管理企业积累经验,还将经验传授给周边的农户。“周边农户遇到橄榄种植问题都来请教他们,他们也有求必应。”卢锦泉说。
技术反哺的同时,橄榄种植也为周边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一片橄榄园就能带动周边一批农户就业增收,每户每年能增加上千元的收入。”卢锦泉告诉记者。
“为推动乡村振兴,首占镇也积极推动更多橄榄规模化种植。未来,除了线下销售,我们也试图借助村里的农业合作社打通线上销售渠道。”首占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等到橄榄成熟的10月份,通过开拓橄榄园周边空地,打造一个橄榄园文创基地,融橄榄采摘、游玩于一体。”
如今,黄锦文在橄榄园中专门移植了两株来自广州的橄榄新品种,希望通过更多尝试,让家乡长乐的橄榄更香、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