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橄榄,如何快速“出圈”?
福州新闻网8月12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谭湘竹)在闽侯,一颗小小的果实成就了一项产业。这就是橄榄。
橄榄种植面积和产量历年均居全省首位,品种繁多,质量上乘;2010年“闽侯橄榄”获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品牌价值达12.96亿元……作为“中国橄榄之乡”,闽侯县在橄榄产业发展上一路“高歌猛进”,让一颗颗小果实变成了饱满的“致富果”。
闽侯橄榄,怎样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如何延伸产业链,拥有更好“钱”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快“出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闽侯县寻找答案。
闽侯小箬乡福田村村民整理橄榄。记者 林双伟 摄
总面积6万多亩 品种不断更新
闽侯县地处闽江下游,无霜期240天~320天,平原区年平均相对湿度75%~80%,形成了橄榄生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从地铁2号线苏洋站下车,再驱车半小时,记者来到了闽侯县鸿尾乡埕头村。这个闽江之畔的小村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后山头上,漫山遍野种植着闽侯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橄榄。
“村里每家每户都种橄榄,总面积3000多亩,利润能达到250万元。”说到橄榄,埕头村村干部陈炳泉如数家珍,“闽侯橄榄主要品种包括长营、惠圆、自来圆和檀香,近几年我们种得最多的是优良品种选育的‘梅埔二号’和‘灵峰’鲜食橄榄。”
站在自家橄榄树前,村民陈显宾仔细地查看橄榄生长情况。“长势不错,又是一个丰收年。”皮肤黝黑的陈显宾难掩喜悦地说,传统品种入口后渣滓较多,有些苦涩,“梅埔二号”和“灵峰”这样的新品种比较甘甜,口感细腻,受到市场欢迎,因此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了。市场行情最好的时候,“梅埔二号”和“灵峰”的价格能达到每公斤200元左右,收益非常可观。
据统计,闽侯县橄榄种植分布于闽江两岸的洲地与山地,其中白沙、鸿尾、竹岐、小箬、荆溪、甘蔗等乡镇(街道)是橄榄主产区,其中白沙、鸿尾橄榄种植面积均超过1万亩。全县橄榄种植总面积6万多亩,产量约5万吨,年收益8亿元~10亿元。
橄榄+旅游 赋能乡村振兴
在福州人晓燕的心里,早已把小小的橄榄当成了休闲零食,或者是煲汤时常用的食材。橄榄更是她的乡愁:老家屋前的一棵橄榄树,陪伴她度过了童年的美好时光,是她走到哪里都无法抹去的回忆。
晓燕的乡愁,在被誉为“橄榄名村”的白沙镇大目埕村找到了“归宿”。村支书陈绍勇介绍,全村653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橄榄,村里不仅成立了闽润橄榄专业合作社,还建起了20多个家庭农场。怎样将丰富的橄榄文化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结合起来?随着福建省、福州市两级科技特派员孔祥锋的到来,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去年“五一”期间,孔祥锋将村内的千亩橄榄林、600亩绿色草地、800多亩沙滩打造成了“网红”打卡地。在村子上溪口位置,一座由闲置老屋改造而成的榄乡园微度假森林综合体应运而生。目前,老屋主要提供橄榄主题农文旅配套服务。接下来,他们会继续将橄榄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起来,逐步打造橄榄主题文化IP;以村里积淀数百年的橄榄文化为载体,借力白沙镇获得“2021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橄榄)”建设项目,通过整村运营的模式,使大目埕村成为一个农旅综合体,用橄榄文化+旅游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在闽侯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熊双伟看来,橄榄种植赋能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可由政府主导,搭建一个‘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的开放式平台,联合省内外大学、业内专家、企业等,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开展深度合作,挖掘橄榄保健和药业价值宝藏,助力闽侯橄榄产业发展。”熊双伟说。
橄榄“大文章” 还可“好好写”
在熊双伟眼中,橄榄“浑身是宝”。橄榄含有17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据《本草纲目》记载,橄榄果实味涩性温,无毒,具有健脾胃、助消化、止泄泻、治喉痛、生津止烦渴、解鱼鳖毒等作用。现代研究初步表明,橄榄还具有降脂补钙、解酒护肝、抗氧化等作用。橄榄的核壳可用来炼制活性炭,核仁可以拿来榨油。
为了推广橄榄,这些年闽侯县举办了多届优质鲜食橄榄品鉴会、橄榄文化节等活动。熊双伟认为,宣传推广橄榄的力度还可以更大一点,应该多举办一些全省甚至全国范围的推广活动,在提高橄榄知名度方面多做宣传。
熊双伟对记者说,应充分宣传橄榄的保健、药用价值。橄榄含钙量非常高,每100克橄榄果肉含钙204毫克~400毫克,含钙量为百果之冠。此外,中医学上常用橄榄作为清肺利咽之物。
位于闽侯县的福州市大世界橄榄有限公司目前是全国最大的橄榄加工企业,也是橄榄加工食品标准制定企业。熊双伟认为,橄榄产业在深加工方面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除了生产蜜饯、橄榄汁等外,还可积极探索精深加工,把橄榄作为福建特色农产品的一张名片,推进高校科研力量和企业进行合作,致力于橄榄加工成保健品、药品的研究,做到“农头工尾”,构建橄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实现全产业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