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评论:激活乡间古厝 给力乡村振兴
福州永泰县盖洋乡盖洋村地处偏远山区,近两年却频频迎来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授、博硕士研究生。其魅力所在,是一座名为“三对厝”的山中古厝。高校师生们依托修缮之后的三对厝办展览、做研究,给乡村带来人气,为振兴打开了新思路。这种借古厝找到新生机的案例,在福建省各地乡村都有因地制宜的探索,创造了多样化的成功经验。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对人口大量流向城市、缺少资金投入和项目入驻等现实困难,如何走好振兴之路,需要切实可行的破解之道。以古厝的修缮保护、活化利用为突破口集聚资源,做足魅力,做热人气,做活产业,是一条可以尝试的振兴路径。
发展乡村旅游,是大量村庄在培育产业时的现实选择。为了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潭,有的村庄已将古厝作为卖点,打造景点。然而,要激活乡间古厝,必须先走出仅以其作为乡村旅游一道风景的认知误区。有幸留存的古厝,是乡土文化的载体,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更是寻找乡愁的依靠。让古厝为乡村振兴添动力,必须对激活方式有更高的谋划、更远的思考。
规划上,要以古厝的保护利用为中心,而不是将其作为旅游业的附庸。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一座座古厝,就是一件件瑰宝。用细心呵护的态度对待古厝,将活化利用作为重点,规划设计、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等都以古厝为核心,以做活古厝为最大目标。一方面,利用古厝打造民宿、博物馆等体验式配套设施;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古厝背后的厚重文化,培育独特魅力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利用时,要结合实际积极创新,用新机制激发古厝的新活力。与城市的古厝不同,乡间古厝分布面广、规模庞大、数量众多、产权复杂,更缺少保护修缮资金的来源渠道,必须靠机制创新才能打开局面。实践中,福建省已经探索出古厝认养、古厝生态银行、古民居合作社等新机制。今后,可以在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用新思路、新方法破解激活古厝过程中遇到的产权整合、修缮资金来源、维护管养、收益分配等各类难题。
古厝是人的居所,激活乡间古厝的关键在人。对于村民来说,古厝曾是他们的家园。古厝一个新未来,是大家的共同期待,也需要众人的支持。共同激活古厝的过程,也是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如果激活乡村古厝的尝试,没有当地村民的支持,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恐怕难见成效。因此,无论是古厝的保护修缮还是活化利用,都要倾听村民的呼声,获得村民的认可。
福建土楼、福州古厝、永泰庄寨……福建省拥有丰富的乡间古厝资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