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妇联发挥基层妇女组织作用参与乡村振兴纪实
海峡姐妹集市开市当天,罗源阿强嫂带来的绿色产品受热捧。记者 邹家骅 摄
福州日报记者 李白蕾
“乌米饭来20包!”“笋干来5包!”20多人排起长队,短短两小时10多桶畲家乌米饭被试吃一空。这是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市妇联海峡姐妹集市开市的火爆场景之一。摊主阿强嫂告诉记者,集市两天共售出土货价值近1.4万元。“拉来的东西全卖光了,空车回罗源,太爽了!”和阿强嫂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参加集市活动的巾帼示范基地和“姐妹乡伴”项目团队负责人。据统计,海峡姐妹集市开市两天时间线上线下交易额共计近35万元,启动近3年的“姐妹乡伴”项目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展现出强大的“她”力量。
培育组织 构筑攻坚“妇联网”
这个中秋国庆长假,试营业两个多月的连江县江南镇梅洋村民宿迎来了住客旺季,首批对外营业的8个房间几乎天天爆满。“在梅洋可春季踏青、夏日避暑、秋季闻桂、冬日赏梅,村里还保留着300多年前的古民居数十座,玩两三天完全没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村妇联主席、“姐妹乡伴”团队带头人陈燕金说。
陈燕金告诉记者,作为市妇联“姐妹乡伴”首批11个项目村之一,团队围绕做活“梅”文章、延伸梅花产业链,开展多个经营项目尝试。“我们成立了5个酿梅花酒和养蜂专业合作社,还开发出梅花酥、梅花酿等20多款伴手礼,推出首月销售额就达20万元。加入‘姐妹乡伴’,大家的生活充实了,腰包也鼓了。”她说,随着项目越做越多,团队越做越大,好几位骨干分别带团队搞项目,在实践中乘风破浪,“像这家民宿经营团队的带头人陈爱娥就是‘姐妹乡伴’团队骨干之一,她从上海返乡创业,如今带着5人专心做民宿”。
“这些年‘姐妹乡伴’给我最大的帮助是让我把乡村姐妹的心都凝聚起来了。团队从最初的5人发展至近40人,姐妹们从家庭主妇变为乡村创业合伙人。家业越做越大,大家对村里公共事务也越来越上心,做什么都是一呼百应。”陈燕金说。
“农村要实现自我发展光有钱有项目还不行,重要的是有人。要把姐妹们的力量调动起来,让更多人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晋安区前洋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妇联主席、“姐妹乡伴”项目带头人陈晶谈起项目助力前洋蜕变时深有感触。
“前洋‘姐妹乡伴’项目内容是庭院美化。当时有的老人并不理解,说自家院子爱咋整就咋整,几十年下来都习惯了。后来看到姐妹们带着村民动手拾掇,院子瞬间清爽,整个人心情都不一样了。于是大家也你整柴火堆、我扔垃圾,收拾根本停不下来。”陈晶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到北峰山区游客逐年增多,前洋也成为旅游窗口。庭院美化后,新增的竹篱笆让菜地多了几许浪漫,花团锦簇让农家小院生机盎然。“美丽庭院”为拉动旅游加分不少,农家乐、民宿等经营收入翻倍增长。
“这个项目资金不仅有市妇联给的5万元,还有乡政府的配套资金。做之前还有点畏难情绪,但做了之后发现把队伍建起来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陈晶说,“姐妹乡伴”团队现已成为村里志愿服务的生力军,“帮助空巢、孤寡老人日常生活,协助村庄开展各类文化宣传活动,还有村里垃圾分类,我在群里叫一声大家都来了”。
瞄准目标 建起攻坚新阵地
到闽清县三溪乡跟进“微农学堂”建设进展,赴南平了解当地南瓜种植采收情况……自从担任闽清县姐妹乡伴“微农经济”服务站站长后,奔走各地,指导种植技术、传授管理经验,已成为闽清县白中镇源凤农场负责人王永源工作的“新常态”。
源凤农场是闽清“微农经济”发源地。今年8月初,作为最早一批“尝鲜”这一农业模式的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陈赛连忙着新一季玉米播种。“上半年,2亩多的玉米刚采收,赚了三四千元。”陈赛连说。
王永源告诉记者,2016年陈赛连加入源凤农场,在农场打零工。“这几年她跟我学了南瓜、玉米等作物种植经验。‘微农经济’试行后,她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进来。承包土地种植南瓜后,她头一年就尝到甜头,第一季南瓜采收后增收6000多元,比脱贫前全家一年的收入还多。”
看好“微农经济”模式,市妇联在闽清建起姐妹乡伴“微农经济”服务站,由王永源带动13户种植示范户试种甜糯玉米,并在全市5个县区成立服务站推广。
“‘微农经济’服务站是‘姐妹乡伴’瞄准脱贫攻坚目标设立的10个新阵地之一。我们紧盯各地发展的突破口,在各县(市)和晋安区、长乐区设立了10种类别的‘姐妹乡伴’乡村振兴服务站,并专门安排助农资金支持这些服务站开展女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能力提升培训、团队建设和交流学习等活动。”市妇联发展联络部部长张立湘说,服务站类别除了微农经济,还有美丽家园、益农信息社等,做到一县一站、一村一策,“服务站做的事都是当地村民需要的,项目经妇联认真考察后选定,把‘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农村妇女参与热情高涨”。
在海峡姐妹集市上初尝甜头的阿强嫂来自罗源,也是当地“姐妹乡伴·微农经济”乡村振兴服务站负责人。她在自己经营的农庄经常开办讲座,教姐妹们生态种养、开拓销路。今年疫情期间,虽然来她农庄的游客少了,但土货销量一点没受影响,光是端午节乌米粽就卖了3万元。
“莲子、土鸡土鸭等土货虽然并不只我家有,但我做服装生意20多年拥有了大几万高端客群,而且我强调的是原生态种养理念,能将土特产做到‘人有我优’。你别不信,我卖得最贵的血米,1公斤要216元,就这样还供不应求。卖得最好的是乌米饭,一年可以卖100多万元,都是通过物流送往全国。”阿强嫂说,村里上至80多岁的老奶奶下至20多岁的小媳妇都是她的“合伙人”,只要她们能提供符合要求的土货,她就能售出,让大伙儿都有钱赚。据统计,去年阿强嫂公司“乡状元”销售收入达192万元,安置当地村民长期就业13人,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带动11户贫困户种植、养殖、加工等,年均总增收45万元。
创设平台 打好攻坚持久战
短短两天海峡姐妹集市试水成功后,卖家和买家都追着主办单位问下次集市开市时间。市妇联领导说,作为“姐妹乡伴”项目“学、产、销”一站式服务平台,集市线上和线下常态化营销模式已启动。
“线上我们组建了‘福州主妇联盟消费社群’,调动各妇女社团参与消费扶贫。现已发动女企业家联谊会、旗袍协会、各类妇女自组织等社团‘以群建群’,发挥女性的消费主体作用,以共同宣传、共同购买的方式支持巾帼企业的绿色食品,并通过朋友圈裂变模式壮大消费群体。榕台两地和甘肃定西、宁夏姐妹有好产品可以尽情在这些消费社群中发布。线下海峡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内开辟有一间面积逾百平米的‘巾帼产品展销馆’,常年开放。为了帮姐妹们把她们的优质农产品推销出去,各级妇联组织也是拼了。”市妇联领导说。
记者了解到,“姐妹乡伴”项目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脱贫攻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至今项目已拓展到100多个村(巾帼示范基地),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28万元,受益妇女群众达数千人。
“从一开始我们就不只想将‘姐妹乡伴’作为一个简单的项目来做,而是针对妇联‘破难行动’,打造一个让乡村妇女力量都往这里汇聚的抓手。经过几年发展,‘姐妹乡伴’已具备了打持久战的条件。在农村,农户直接对接‘姐妹乡伴’团队;在县区,各团队对接‘姐妹乡伴’乡村振兴服务站;在市里,各服务站与海峡姐妹集市对接。三级网络的组建,使巾帼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实现了良性循环。”市妇联领导说,接下来,海峡姐妹集市将利用节假日、重大节日等契机,组织各社群人员赴巾帼产品基地开展线下消费体验,并将体验通过集市的新媒体平台分享给广大消费者。
相关链接
“姐妹乡伴”是市妇联紧紧围绕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于2018年联合省恒申慈善基金会发起和组织实施的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公益项目。该项目通过为项目村妇女组织提供小额资金扶持、技术培训、能力培养、个性化帮扶、资源链接等多元化支持,同时通过全过程跟踪、指导、服务,助力基层妇女组织在服务村庄公共事务的同时实现自我学习和成长,达到乡村妇女“参加技能培训强素质,参与乡村治理促和谐,开展志愿服务帮邻里,参与文明创建树新风”的发展目标,激发出基层妇女组织活力,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巾帼力量,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