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点成线广覆盖 精雕细琢展特色
福州美丽乡村项目全面动建 初级版力争11月“妆容”初露
实施“六清”提升整治后的闽清县塔庄镇坪街村面貌焕然一新。记者 叶义斌 摄
福州日报记者 孙漫
如果不是家门口花海公园的热闹景象,福清龙江街道小南洋村村民洪小莉还难以零距离感受美丽乡村的独特魅力;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长乐区玉田镇琅岐村村主任李桂锋更坚定了丰富村里“美丽业态”的信心。
2018年福州市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已有1618个乡村走上各具特色的“美丽道路”。在村里,你能看到的,不仅有清新亮丽的田园风光,更有村民、游客的一张张满足惬意的笑脸。作为福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局正加快助推全市剩余174个乡村完成“美丽梦想”。目前,所有村庄建设项目已全面动建,力争11月展露新颜。年底前,福州市将在全省率先实现美丽乡村“初级版”全覆盖。
村村驻美丽 处处美不同
从国道省道,到江河湖海;从传统村落,到扶贫重镇,1792颗“明珠”散落,如何让每一颗“明珠”焕发个性光彩?近3年的“美丽实践”中,市美丽乡村办对不同村庄不同特色深入挖掘,探索出“因村施策 分型打造”的好办法。
马尾亭江镇闽安村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闽安内河邢港上的迥龙桥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港一桥,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荣耀。作为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的代表,这里着重做好提升村容村貌的裸房整治工作。“整治期间,我们结合闽安文化特点,为裸房植入‘古旧风’,这就是咱们村的独特风格。”闽安村村干部说。
伴着细细柔柔的秋雨,青山、瓦屋掩映其中,天竹村成了水墨丹青里的“主角”。这个位于连江东湖镇的畲族村落,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及提升行动,在休闲旅游上巧动脑、施“巧劲”,让“仙宿”名号渐渐唱响。村支书雷文平说,村里发挥自身优势,迈上农业综合开发的“快车道”,依托“现代农业+畲族文化+观光旅游”的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型乡村的路子越走越稳。
“除了文化传承型、产业发展型的村庄,我们还有生态保护型、环境整治型和休闲旅游型的‘一村一策’,让更多村民受益,让更多游客畅享,也让更多村庄能持久美丽。”市美丽乡村办相关负责人说。
家家有新意 里外皆幸福
晋安寿山乡的悠闲放牧场景、闽侯白沙镇林场村惹人流连的百果园、罗源碧里乡西洋村的大片花海……在5月举办的美丽乡村摄影作品展上,一张张镜头中“走”出的照片,记录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榕城乡村美。照片中最多的,还是户户村居中展现的“微幸福”。
作为福州市美丽乡村的特色之一,这些“微幸福”,就落地在一个个美丽庭院中,这些没有围墙阻隔的美景,让乡情和邻里情在笑声中“不请自来”。
“这院子漂亮吧,可以喝茶、会友、赏景,热闹得很!”在长乐区航城街道琴江村,地处村中央的王宅已成为村里的热门参观点,村民们告诉记者,这可是层层“选拔”出的市级“最美庭院”之一。
在福清龙江街道小南洋村,位于长安尾16号的洪玉平家,也成了不少市民的“打卡”观光点。“几乎每天都很热闹,村内村外的朋友很多。”说起自家的“热度”,洪玉平满脸笑容。
据市美丽乡村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美丽庭院的“微菜园”“微田园”和“小果园”各有特色,层层叠叠的幸福感,也让越来越多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争做美丽乡村的建设者、乡村文明新风尚的弘扬者。
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不只有村民态度的转变,还有“因村制宜”的建设模式,从“形象打造”到人居环境、建筑风貌的管控,一个个美丽项目落地,也让乡村的长效管理提上日程。
越变越美、越变越好、越来越幸福,这是2年多“美丽实践”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该负责人说,2020年是福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计划完成剩余174个新建设村,同时打造200个再提升村及32个精品示范村,“截至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已完成年度投资的88.87%,所有建设项目全面启动”。
聚焦截污纳管、垃圾清理、裸房整治等剩余项目,冲刺仍在继续。按计划,11月底可基本完成年度项目建设,12月中旬前完成扫尾迎接验收,在全省率先实现美丽乡村“初级版”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