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罗源样本”:抱团换新颜 合力兴产业
松山镇打造渔乡风情步道等项目,大力发展旅游业。游永健 摄
福州日报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刘其燚 肖丹
走进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青山环绕,溪水潺潺,充满畲族风情的建筑为这里带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几公里外的北山村,千亩红树林郁郁葱葱,夕阳西下,这个小渔村仿佛镶上了一层金边,格外迷人;刘洋村数千亩茶园和林地仿佛“人间秘境”,引人入胜……
去年以来,罗源按照市委提出的“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乡村振兴初级版、中级版、高级版,争取每两到三年都上一个新台阶”工作思路,着力“抓两头带中间”,一手抓美丽乡村建设,一手抓试点示范工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农业优势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新成果,积极引导金融、社会资金等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帮助社会资本“下乡”找到关注的热点产业和领域,初步创建了起步食用菌产业发展特色乡镇、松山八井—竹里畲族文化民俗小镇、白塔红色文化旅游综合体等乡村振兴不同示范样板,推进以点串线带面,形成具有罗源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据了解,罗源县2019年度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排名第二。
串点成线 抱团发展
上周末,福州林女士一家在罗源松山镇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周末:早晨,一家人来到畲族文化民俗小镇,探访充满神秘色彩的畲族民俗馆,中午打卡八井村“网红”农家乐,下午在竹里的谷仓画院体验树叶画,傍晚来到北山村,吹着凉爽的海风,欣赏海边落日……
松山镇八井村随处可见的畲元素墙绘、与村居融为一体的雕塑、修复后的村落遗址,生动呈现着畲民生活场景,保留住畲村的生活记忆。这个曾经的贫困村,通过挖掘、改造、整合本村畲文化资源,培育罗源畲文化特色IP,打造集吃、住、体验互动于一体的“网红”畲家休闲游小镇,让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全新动力,促进畲乡乡村振兴。
据介绍,为进一步挖掘罗源畲族文化特色,打造畲族文化旅游品牌,带动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罗源整合松山镇八井、竹里、小获3个村的资源,打造畲族文化民俗小镇,以畲显镇、以旅兴镇、以景美镇、以业活镇,建成独具特色的畲族乡村振兴样本。八井村党支部书记雷可寿介绍,现在民宿、旅游公路等配套服务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规划的生态涵养区、畲族文创区等五个片区工作也在同步推进。这些文旅项目不仅保护传承了畲族文化,而且培育了带动村民致富、促进畲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罗源县结合自身实际,坚持高起点规划,打破行政区划,将一个个小村串点成线,推动多村“抱团发展”,走出一条“片区带全域,组团促互补”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打造“三个组团”——松山镇八井—竹里畲族文化民俗小镇、起步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白塔乡红色文化旅游综合体,“目的是依靠资源统筹、优势互补、区域协调,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罗源模式’,实现全域内的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罗源县副县长陈启辉介绍。
攥指成拳 破解难题
乡村振兴政策举措、资源要素种类多、数量大,且散落于各部门、行业和领域,只有集成政策、整合资源,找准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攻坚,方能攥指成拳形成合力,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各类难题。
“有了这笔贷款,我的养殖基地资金周转没问题了。”近日,罗源县鉴江镇养殖户陈森在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乡镇干部帮他向鉴江农信社申请的“鲍鱼贷”到账了。
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注入金融“活水”。罗源县携手省农担公司、罗源农信社在全省首创“政银担”合作,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为县域 内符合条件的农户和涉农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信贷金融服务,信贷风险由三方共同承担。“我们针对农户和小微企业推出了多种特色贷款,包括‘鲍鱼贷’‘花卉贷’‘菌菇宝’等,扶持罗源县海产养殖、菌菇产业发 展。”罗源县农信社主任刘晓宏介绍,截至6月底,已经支持菌菇类贷款2.65亿元,支持海产养殖类贷款7.35亿元,引导金融资本流向农业企业,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中力量办大事。罗源县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启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涉农资金统一纳入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使得扶持更趋本土化、精准化。据介绍,2019年罗源县将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向农业产业进行倾斜,2000万元资金对食用菌、茶叶、畜牧、果蔬、花卉苗木、竹业、水产和乡村旅游业进行“精准滴灌”。
政策集成、资源整合需要平台思维。罗源在全省首创“社团+企业”运作模式,探索成立了社会团体“罗源县秀美山川家园事务服务中心”,引进非公企业“美城环境公司”,实行农村环境第三方治理,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态整治链条,打通农村污染治理“最后一公里”,实现全县环境治理一体化。该模式被列入全省首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典型经验。
以平台推动各类涉农要素对接,既要“连天接地”,把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也要瞄准痛点,解决制约乡村振兴的难题。罗源以破解融资难为靶点,创新地方债券使用方式助力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对接省、市有关部门,成功争取并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92亿元,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园区、乡村文旅产业、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等4个方面7个项目建设,为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提供资金保障,形成了“收支自求平衡、统筹集中整合、撬动社会资本、盘活资源要素”的地方政府债券使用模式。
产业兴旺 大有希望
产业强,乡村振兴底气才足。小小一朵秀珍菇,成为罗源县起步镇的“致富菇”。在罗源特色农产品中,秀珍菇可谓是“一菇独秀”,不仅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还占据国内市场逾60%份额。去年,起步镇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获得中央1000万元资金补助。
受技术条件限制,以往秀珍菇每年只生产一季,这成为制约起步镇秀珍菇产业发展的问题之一。9月1日,中国菌物学会与罗源县食用菌研发中心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签订协议,中国菌物学会罗源县食用菌研发中心学会服务站正式成立。学会服务站建成后,罗源县将依托该国家级学会服务站,试验推广优良菌种选育、液态菌种培育、菌包生产工艺优化、周年化栽培等秀珍菇增效技术,实现生产周期缩短、出菇率和品质提高的目标。
起步镇党委副书记林霞介绍,起步镇的食用菌产业强镇建设围绕“两区一中心”进行,即食用菌种植核心区、食用菌产业三产融合区和食用菌研发中心。食用菌种植核心区以长治片为核心,涵盖起步、沈厝、党林、上长治、下长治、洋北、护国等村,目前已引进4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省级龙头企业;在沈海高速起步出口原花卉市场地块建设食用菌产业三产融合区,打造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平台、体验中心。
“产业兴旺,创造了源头活水,激发了内生动力,才能让乡村留住年轻人,集聚起各种发展要素,培育发展新动能。”陈启辉介绍,罗源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做到疫情防控与农业生产两不误,持续念好新时代的“山海田经”,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动能,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持续提质增效,农业指标增幅稳中有升,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研学旅行成为乡村经济发展新引擎,“一菇独秀,八产并进”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一张蓝图从容运笔,罗川乡村再谋新篇。未来,罗源将重点抓好乡村振兴试点镇、村的示范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分梯次、有重点、多样化地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不断升级、农村不断进步、农民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