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福州城乡融合发展
塔庄镇的莲宅村,因后山峰形似倒蒂莲花而得名。1985年经福州市民政局批准为革命老区村。因“莲”得名,也从“莲”着手。近年来,莲宅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打造“五莲文化”,充分开发当地的红色文化,把红色基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并结合乡村环境美化项目,建成了集赏荷花美景、看百年古厝、学红色历史于一体的别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1 描述:2019年11月21日,莲宅村俯瞰。因“莲”得名,也从“莲”着手,福州闽清县塔庄镇莲宅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打造“五莲文化”,建成了一个集赏荷花美景、看百年古厝、学红色历史于一体的别具特色的美丽乡村。19年10月,随着莲宅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名单,它的乡村振兴之路也迎来新的契机。-作者:杨勇-拍摄时间:2019-11-251.jpg
去年10月,随着莲宅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名单,它的乡村振兴之路也迎来新的契机。
一、主要成效及经验
(一)坚持红色引领,打造“五莲文化”
作为一个革命老区村,莲宅村有着深厚的红色记忆。莲宅村党支部书记林以煌介绍,1947年6月,闽永游击支队在莲宅村建立了一个联络总站,联络总站共发展了12个联络分站,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地下革命组织网络。
莲宅村还分布有7座历史已超过百年且保存良好的老宅,它们现存面积从几百平方米到1000多平方米不等。同时,该村种植的芋子在当地小有名气。但是,即便有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由于一直没有找准发展方向和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莲宅村的经济一度十分萎靡。2013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左右。2016年之前,村子还头顶市级贫困村的“帽子”。
“既然村名有‘莲’字,为什么不从这‘莲’字上做点文章,走出一条适合莲宅村发展的路子呢?”党支部书记林以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莲宅村两委主动出击,打造“五莲文化”,即:
“莲”——莲花产业;
“廉”——清廉正派的家风;
“镰”——世世代代用一把“镰刀”,艰苦创业的精神;
“连”——村干部与群众心连心;
“联”——莲宅村紧随潮流,开展互联网经济模式运作。
现如今,每到周末,莲宅村成了周边城市游客喜爱的自驾游目的地之一。赏莲塘、摘莲蓬、品莲子、看百年古厝、学红色历史,游客们可以在莲宅村体验一把不一样的夏日乡村旅游。村子也在2017年成功“脱帽”。去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8万元。
(二)发挥生态优势,做好绿色文章
走进莲宅村,首先映入眼帘的绝对是那一塘亮丽的荷花。走进欣赏,水面上,一张张的莲叶挨挨挤挤,有的高高地立着,有的紧紧地贴着水面,有的害羞地打着卷儿,颜色各异的荷花也似乎在争奇斗艳。
2017年,村两委从三明建宁县引进了莲花种子,并将村子里的15亩闲置耕地改造成了荷塘。荷塘边上,一条近1公里的塑木栈道贯穿全村。栈道修建于灌溉水渠上方,丝毫没有占用耕地。水渠引自于溪水,保证了池塘水源的充足和活性,也是农田灌溉的来源。
从2018年起,每年5月至9月便迎来了莲花的花期。栈道两侧,景色迥然不同。一半是青翠碧绿的农田,各式蔬菜的层次交替让人目不暇接,望之赏心悦目;一半是绿肥红瘦的荷塘,荷叶荷花的高低错落又别有另一番情趣。
随着闽清横五线、联一线通车,从福州城区到塔庄的车程,将由目前2个小时缩短到1个小时出头,到闽清县莲宅村赏荷塘、摘莲蓬、品美食……游客络绎不绝,已成为福州一大旅游亮点。
(三)集中保护开发,讲好古厝故事
荷塘边上有一座古厝,白墙黑瓦马头檐,古朴典雅,古色古香,与满塘荷花相得益彰。
走在莲宅村,这样的古厝有7座,包括启园厝、桂堂厝等,均有100年以上历史,现存面积从几百平方米到1000多平方米不等。其中,启园厝有223年历史,在清嘉庆年间出过一位将军。69岁的林泽礼和老伴住在启园厝内,吃着自家种的菜,颐养天年。林泽礼说,村里每天的变化都很大。
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莲宅村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融入本地文化、建筑风格以及乡土风情等,对古民居进行了修缮和保护,留住“乡愁”。
(四)留住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
走进莲宅村,远眺村后山峰,形似倒蒂莲花,村子因此得名。这座村庄不仅名字美,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
上世纪40年代,闽清、永泰一带活跃着一支地下游击队——闽永游击队。1947年,闽永游击队莲宅联络总站秘密在村里成立,并得到迅速发展,在闽清境内建立了12个联络分站,在莲宅书写了光辉的、永不磨灭的红色篇章。
为发掘革命历史,留住红色记忆,村里修缮了联络总站旧址(桂堂厝),并开辟为“闽清县党史教育基地”。
为让红色文化变得可看、可学,莲宅村在村入口处征地近300平方米,投资50万元,以革命历史为题材,建起了一座红色记忆公园,公园四周的墙壁、围墙上,绘上了革命故事宣传画。
在公园里,廉政教育知识、红色文化墙画、催人奋进的革命先烈故事等,汇聚成了一条“红色记忆走廊”。不仅为青少年提供红色教育基地,让青少年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和我党的革命奋斗历程,让红色文化变得可看、可学;也为村庄增添了一道风景,让全村百姓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忘革命历史。
目前,这个公园成了不少福州市民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红色教育基地。6月至8月是游客到村子旅游的高峰期,特别是周末,日接待量多达2000人。
同时,村两委利用闲置教学楼,建设一座红色文化展览馆,设置“忆往昔”“看今朝”“展宏图”3个主题展区,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氛围。
(五)振兴产业,百姓腰包鼓起来
“变身”成功的莲宅村,不仅被评为2017年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村子在2017年成功“脱帽”。村财收入提高了,村民的年均收入也提高了,但是如何发展产业,成为了新的难题。
长期以来,莲宅村村民一直是以种养殖业为生计,但其投入大、时间长、见效慢、担保难、贷款难等难题一直困扰着村民。
为此,在村两委的“牵线搭桥”下,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为村民们提供了一定额度的贷款,让村民有了底气,扩大种养殖规模。特别是去年8月,农行闽清县支行还与莲宅村签约,双方开展银村共建合作。依托农行的“惠农e贷”等农户金融产品,符合条件的村民不需提供抵押物,最高可贷30万元,年利率在5.6%左右,并可随借随还。截至目前,全村近200户村民参与了这类贷款,芋子的种植面积也扩大到了400多亩,每亩年产4000斤,芋子的产量实现了供不应求。
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总体布局,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政策推动下,近年来莲宅村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参考,以下为莲宅村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对策建议。
二、存在的不足
(一)人力资源短缺,综合素质不高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农村产业的发展提升与需要匹配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已经形成剪刀差,年轻人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人,基层农技队伍知识严重老化,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推广新技术的人才尤其缺乏。
(二)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批中青年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力资源短缺。同时,由于缺少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许多高学历的人才不愿意选择乡村作为工作地点,村“两委”班子目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三)缺乏对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
目前村干部收入较低,普遍在300元~2000元/月,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此外,村干部政治和荣誉方面的待遇少,缺乏激励机制,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留在村里做村干部,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
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后备干部培养工程, 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乡村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考虑乡村致富带头人合理的政治待遇需求,发挥好以村党支部书记为代表的农村发展“领头羊”的作用,打造稳定一支政治过硬、年富力强、扎根基层、群众拥护的农村干部队伍。
(二)打好乡愁牌,发挥乡贤作用
乡贤是乡村最具“视野”和“资源”的人士,他们有理想、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乡村振兴需要强大的外力支撑,而乡贤回归无疑与此十分契合。他们可以把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带回来,也能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出资出力、牵线搭桥,直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繁荣。同时,乡贤事业有成,在本乡本土口碑好、受尊重,说话具有一定的分量。他们或通过依法选举加入村干部队伍,或成立乡贤议事会等机构参与乡村治理,发挥其影响力与号召力,往往能让基层各项工作更容易得到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三)培养和引进人才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
一方面,培养选拔乡村振兴的人才要善于从脚下的土地去发现培养“本土能人”。要激励本土各类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完善本土人才成长机制,充分激发本土乡村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挥本土乡村人才的技术技能优势,进而带强产业、带动致富。
另一方面,要通过改善农村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干事创业。财政部门要设立专门的青年农民创业基金,加强对青年农民的技术培训,培育成新型农民,每年在农闲季节选拔青年农民到农业院校进行相关专业的专门培训,鼓励农业院校、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回乡创业,出台技术人员离岗或在岗返乡创业、工商业者返乡投身乡村振兴的鼓励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