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黑臭水体治理的“东岱实践”
如今的东岱已然成为一个美丽水乡。记者 陈滨峰 摄
福州晚报记者 陈滨峰 雷岩平 郑瑞洋 马丽清/文 见习记者 林双伟/摄
淘过米、捞过鱼,62岁的谢国坤打小就在连江东岱镇龙山村的河边生活。“我敢说,今年的世界环境日,家乡的母亲河是最漂亮的!”昨日上午,他指着杨柳依依、碧波荡漾的内河,兴奋地对记者说。
敖江是福建第六大河流,东岱镇处在敖江的入海口,水网密布,16.2公里河道串起9个行政村,养育了3万多名群众,也孕育了连江有名的鱼米之乡、瓜果之乡。“因河成镇,依水成村”的东岱,可谓是连江的水乡。
“一脚踩下去,拔不出腿来;一桶水上来,拎出半桶泥。”近年来,因淤泥堆积、河道不畅,内河成了臭水沟,这让谢国坤心里不痛快!“就像碗里装满东西,哪里还能装得下水?这河不臭才怪。”外人的一句讽刺,更是刺痛了当地村民。
新建的凉亭、花园是搬走绵延的垃圾山之后建成的。记者 陈滨峰 摄
民有呼,政有应。2017年,东岱谋划内河整治;到了2019年初,全长1.39公里的龙山至洋西示范段整治项目先行启动,涵盖龙山村、洋西村、湖里村。
1.39公里预算要1100万元,可启动资金仅有300万元。包村干部也犯了嘀咕:“300万元怎么能干1100万元的活?干不好,会被笑话的!”
“先干,干出成绩再说!”东岱镇党委书记、“河长”周翔说。
东岱镇千亩火龙果。记者 陈滨峰 摄
要治水,从哪开始?病症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截污”为先!东岱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关停内河周边养猪场,截住沿岸直排污水。
这片花海,其实是污水净化池,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有净化污水的作用。记者陈滨峰 摄
沿岸的美人蕉等20多种花木开得正盛,这正是东岱为截污、绿化使出的“绣花”功夫。3个村还建起了三格化粪池污水处理系统,污水生成优质肥料,输到田间地头。
污水兜住了,就要开始“大扫除”。内河已近40年没有“搓澡”,厚厚的黑淤泥是水体发臭的一大原因。东岱用上了“愚公移山”的办法——全线河道下挖半米至一米,移走近2.7万立方米“淤泥山”,让河道彻底“洗澡”。
村里的月见草盛开,村庄仿佛就在花海之中。记者陈滨峰 摄
淤泥中富含大量有机质,何不废物利用?东岱将大部分淤泥堆放在河两岸,用来种花草。
绿水青山带来了金山银山,红心火龙果、巨峰葡萄等当地特色产业有了稳定而干净的灌溉用水,口碑更好了。“以前河道淤积严重,常常缺水,我们得打8米深的井,碰到海水倒灌,还不敢拿来灌溉。”洋西村果农郑水福说,现在,沿岸农民都可以用上“放心水”了。
东岱镇专门请来巡河员,每天对河道清理两次。见习记者 林双伟 摄
河道整治,还要久久为功。一个月8次以上,周翔定期到河边“打卡”,发现问题及时上传、层层落实解决。利用“智慧河长”APP和微信工作群,东岱建立起了河长、镇河道专管员、各河段专管员的三级联动机制。
“2019年底,1.39公里示范段河道完工了,初步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接下来,我们还要推进下游3.3公里河道清淤工程。”周翔的“先干再说”模式,有了积极反响:在治水期间,东岱另外争取到了市县各级内河治理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多种方式自筹了300万元,其中在外乡贤谢建铭捐了30万元。
连江水乡,未来可期。
连江县东岱镇将河道整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美了环境,富了村民。见习记者 林双伟 摄
东岱镇整治淤积严重的河道,全线下挖半米至一米。 东岱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