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潮格古村落上演“重生记”
罗源潮格村古厝变身潮格书院。
福州晚报记者 郑瑞洋 通讯员 黄益辉 肖丹 文/摄
“搓糍齐搓搓,年年节节高……”近日,在罗源“尚书故里”——起步镇潮格村,老少三五成群,踏着青石板,沿着青砖黛瓦,走进了由古厝修缮而成的潮格书院,或在书房里看书,或在书法班上挥毫,人人各得其乐,传出了欢声笑语。
潮格村因唐代吏部尚书倪振随罗源湾海潮至此定居而得名,又因“镇村之宝”——唐宋至明清古民居20多座而闻名。如今,这些古厝正迎来新生,变身潮格书院、国学馆、村文化活动中心以及乡村民俗文化馆。
罗源潮格村的古厝“三策堂”。(资料图)
引资开发
让古厝“活”起来
潮格村是千年古村落。在唐朝时期,这里是罗源最风光的地方、最繁华的商品流通交易区。这里也留下了唐宋至明清的20多座古厝,皆土木结构,青砖黛瓦。
“古厝是我们村里的宝贝,可随着岁月日渐老旧,如果不保护和开发,就太可惜了!”潮格村村委会主任董冰晨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摸索一条“古厝新生”的道路:修缮古厝,打造潮格村特色古厝文化,走乡村文化旅游之路。
那么,如何让这些古厝“活”起来呢?
在潮格村,唐朝吏部尚书倪振故居历史最悠久,但日渐破败,厝内正厅已成危楼。董冰晨说,从去年开始,倪姓村民纷纷出资,对倪振故居进行修缮。“连江三落厝的开发模式,也让我们找到了方向。去年底,我们引进了一家旅游企业,计划对闲置和荒废的古厝进行保护开发。”董冰晨进一步表示,根据规划,修缮后的一部分古厝将发展特色民宿,一部分将打造乡村民俗文化馆,吸引更多游客,从而打响“潮格三宝”品牌——古厝,“尚书肉”(古法烹制的五花肉),“肩头坪”(罗源非遗项目)。
在潮格书院,罗源县的名师在给农村学生上公益课。
变身书院
让国学“潮”起来
潮格村还是董仲舒后裔村,尚学之风绵长。村内现存数量最多、建造最为精美的古厝,是董氏一门12个兄弟所建的13栋宅院(明清建筑),称作“三策堂”。
据史册记载:西汉儒学家董仲舒应武帝之咨询,作对贤良策,后人谓之天人三策,并以“三策”作为董氏的堂号。厝内可见“望众乡评”“耕读传家”“文魁”“武魁”等牌匾,无不彰显尚学之风。
“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耕读传家’的家风也要传递下去。”董冰晨告诉记者,去年底,“三策堂”保存最好的一座古厝,被改造成了潮格书院及村文化活动中心。
从今年10月13日开始,潮格书院成了罗源送教进村项目的首个教学服务点。每周,这里都会开设公益课堂,由县里的名师给农村学生讲授具有罗源本土特色的国学。
公益课堂已连续举办10期,第一次只来了10多名学生,经过口碑发酵,最多一次来了60多名学生,甚至周边村的学生也慕名前来。
“在古厝学国学,感觉很特别。我觉得我们更热爱传统文化了。”学生钟梓涵说,她和一些同学约定,轮流穿汉服来上课。村民董碧霞成了志愿者,每堂课都在场充当老师的“临时助手”。“有的孩子原来很内向,来上课后也敢举手回答问题了。”董碧霞见证了村里孩子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