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体验农耕文化
研学实践:罗源乡村振兴的新探索
福州日报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肖丹 刘其燚
罗源创新研学实践新途径,积极探索“文旅+”的研学模式,整合红色文化、畲族文化,推动研学实践与乡村振兴融合。近日,该县牵手省旅游公司,启动红色与畲风研学营地,对外发布研学路线,推动研学实践再兴热潮。
创新研学模式
4月,罗源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新成果,采用“政府+企业+学校”的模式,整合资源,成立了全县首个中小学生研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并与滨海新城海洋世界、松山镇吕洞梨园、凤山镇松泽园等18个研学点合作,围绕学生兴趣,开设了自然教育、畲家福地、农耕体验、红色文化、军事训练等五大板块几十门课程。截至目前,基地已接待1万多名罗源县及周边地区的学生。
“本次引入省旅游公司,将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和拓展研学内容,创新多元化‘文旅+’研学发展模式,把基地升级成罗源中小学生研学社会实践教育营地。”罗源县教育局局长黄乃通说,升级后研学营地占地面积90亩,另有周边农耕体验100亩,可同时容纳1000人。
罗源是福州市老区重点县,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还是畲族的聚居地之一。“我们以罗源红色文化、畲族文化为重点,按照省级研学旅游目的地和示范基地的标准,从品牌打造、基地项目、研学产品、文旅活动、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文旅合作,助推罗源乡村振兴。”省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叶霜红说。
接下来,基地的研学活动将向党员干部培训教育拓展,成立党校培训中心;丰富研学多样性,向全社会开放资源,为全省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社会实践服务。
课堂搬进乡村
研学实践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式。我市九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实践的实施意见》明确,研学活动明年在全市中小学实现全覆盖,后年起将把研学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然而,研学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涉及课程设置、时间安排、路线安排、经费保障、安全保障等因素。只有将这些因素整合到一起,形成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方式,研学实践才可行、可信。
区别于以往以“郊游”为主的社会实践模式,罗源的研学实践围绕学生兴趣开设几十门课程,将研学点与营地串成多条研学路线。学校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研学体验路线,优先选择具有红色基因、畲族文化、传统国学、海洋文化等特色的乡村,激发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振兴注入动能
“我们是第一次来畲族村,刚刚还跳了竹竿舞,这些活动在学校里是体验不到的,不仅有很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还能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体验和传承。”近日,来自福州市区的杨女士带着儿子参加“中国畲·罗源装”体验活动,在霍口乡福湖村品尝了畲族小吃乌米饭和糍粑,体验了传统民俗活动竹竿舞,还参观了畲族民俗博物馆。
研学实践,让学生们在近距离感受乡村振兴的同时,也拓展了各个研学点所在的乡村的农业功能,争取农业叠加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据了解,在制定研学计划之初,营地与研学点所在村的党支部、村委会签订合作协议,由各村负责教育实践的体验项目建设,项目体验的收入归村民或村集体所有。“成为研学点后,不仅增加了村财收入与人气,还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丰富了服务内容。”福湖村支书雷夏宾说。
“罗源积极探索‘文旅+’的研学模式,推进一产‘接二连三’,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罗源县副县长陈启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