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脏污 修房屋 美景观 兴产业——北峰“桃花源”诞生记
前洋农庄成为许多游客的拍摄取景点。
福州日报记者 楼卫东 林洪相 朱榕/文 邹家骅/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晋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里描摹的村庄情景,读后令人不禁心驰神往。位于晋安区北峰山区的九峰、前洋两村,其情其景其人,媲美陶公笔下的“桃花源”。
九峰村:建设“大公园” 筑就“聚宝盆”
上周末,风和日丽,天气宜人。晋安区寿山乡九峰村的“山和小院”农家乐,迎来一批又一批客人。主人陈建霖和父亲、妹妹灶前灶后忙碌,难得空闲。
“山和小院”是陈建霖将荒废10多年的祖宅改造而成的。“原先以为这座老房子会一直荒废下去,没想到还能派上大用场。”他感慨地说。
短短半年,九峰村冒出了7家农家乐。陈建霖说,这得益于去年8月起开展的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工作,让九峰这个偏僻普通的“空巢村”,变成了环境整洁、景致美丽的“网红村”。
九峰村自然生态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村里森林覆盖率达85%,拥有峡谷瀑布、双溪汇流、古树名木等独特景观;存有距今1200年的九峰镇国禅寺,清代田园诗人魏杰著有《九峰志》,并留存古桥、古堤坝等。
陈建霖高中毕业后就离村进城打工,打拼20年在城里还没买上房,老家的祖宅却长年空置。他感叹:“山里没有出路,年轻人被迫下山谋生,剩下的基本都是老人,冷冷清清,几乎家家户户如此。”
去年,陈建霖回村后发现,九峰村经过整治,环境发生了大变化,全村成了美丽的“大公园”,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从中发现商机,与家人商量后,决定回村发展。今年春节前,他将祖宅修缮后,开张了九峰村第一家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北峰乡土菜。“开业以来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每月盈利近万元,比在山下打工强多了。”陈建霖说。
为保护九峰的特殊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晋安区聘请中国建筑规划设计院专家,量身打造整治方案——垃圾堆放点变成滨水绿地,污水沟变身“荷塘映月”景点,鸭棚改造成湖心岛公园,泥泞土路建成竹林小道……处处点睛之笔,既保留了乡愁又增添了雅趣。“这里有清新空气,有自然美景和健身步道,还能吃上新鲜土味,真是来对了。”游客黄小姐对九峰的环境赞不绝口。
九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峰介绍,“五一”期间,九峰村每天都迎来1000多人次游客,外来车辆从村头停到村尾,这让他们始料未及。
陈建霖打算将祖宅重新规划一下,一楼搞餐饮,二楼发展民宿,“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山和小院”旁,如今好几处农家乐正在装修。陈建霖说,目前已有40多名村民返乡,大家热情高涨,聚在一起就讨论怎么把村子保护得更好,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前洋村:建设“综合体” 引来“多业态”
和偏远的九峰村不同,寿山乡前洋村曾获评2017年“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具备发展基础和近城优势。以龙头产业带动,前洋村正转型为“田园综合体”。
在前洋村的龙晶葡萄园内,葡萄已结出了青涩的果实,牛奶草莓也即将成熟,散发出甜香,等待着采摘旺季的到来。
“这200亩的葡萄园,是通过村合作社与103户村民进行土地流转而来。”村支书林国先介绍,在引进产业时,前洋村先成立经济合作社,由合作社出面向村民承租,再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如今,龙晶葡萄园已打出品牌,不仅可给村民带来累计180多万元收入,每年还吸引3万人次游客慕名前来观光、采摘。
目前,省农科院水稻中试基地等3个现代农业项目落地前洋村,“前洋农庄”等村民自营实体达六七家,涌现出观光农业、水果采摘、家庭农场、农家乐等多种业态。
“去年的客流比2017年大幅增加,年收入可达20万元。”开设农庄的村民郑飞高兴地告诉记者,“这多亏了前洋村的环境提升,让客人爱来、常来。”
郑飞的农庄小院花团锦簇,绿植在墙头攀援,挂满了一串串红灯笼,浪漫而精致,许多游客以此作为拍摄取景点。
自列入省级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村以来,前洋村和九峰村一样,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村植千树等“一革命五行动”。如今,前洋村80%农户的污水都接入了污水集中处理站;垃圾收运全面市场化,定时定点收运;通过“平改坡”和房前屋后整治,村民的庭院也融入“综合体”建设,成为乡村一景。
环境提升了,村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垃圾不再随手扔,而是分类投到干湿垃圾桶中;房前屋后几十年的无序搭盖,也主动拆除了;在创建美丽庭院时,大家还互相帮助,一齐动手整理;村里有建设项目需要人手时,党员带头,村民纷纷投工投劳。
“我们村的垃圾分类率是非常高的。”前洋村委会副主任刘昌明说,“村里发展这么好,人人都想尽一份力。”
晋安区:种好“试验田” 打造“新样本”
作为全市仅有的2个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村,前洋村和九峰村建设没有经验可循,在这片改革“试验田”里,一条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逐渐清晰。
在前洋村入口,由山边两座农家旧宅改造而来的农夫集市主体已经落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农夫集市规划线上线下结合,将打造服务全省农村农业发展的平台,集村级管理、农产品展销、农村电商、农业科研等多功能一体,助力前洋向“智慧乡村”转型。
作为乡村建设的“新样本”,前洋村和九峰村高起点规划,请来中国工程院、清华同衡设计、中国建筑设计院的专家学者共同把脉,同时引进乡村规划、建筑设计、民宿经营、文创、电商等专家团队,实现农文旅深度结合,也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智慧“因子”。
乡村振兴,村民是主体。为了推动产业落地,晋安区在北峰“上线”一系列创新制度,目前两个试点村已初步建立全员经济合作社制度,将村集体资产注入经合社,实现村财和农民“双增收”;全面开展“乡村一张图”管控,落实“一户一宅”,探索宅基地确权登记制度,促进土地流转,盘活闲置农房。
晋安区还创新构建政府扶持、本地国企等总包方先期投入,带动社会资本和企业共同参与的“1+N+X”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乡村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身乡村振兴大潮,采摘农业、康养民宿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北峰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确确实实转化为农民增收的家底,一个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在形成。
“以前为了生活,离开农村,现在为了更好生活,我选择回来。”前洋村“兵哥农家乐”老板林坚的话,道出了多数村民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