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大振兴 打造幸福新罗源
中共罗源县委书记 何杰民
罗源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全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幸福新罗源。
把加强基层组织
罗源大力实施“一村一领头羊”行动,开展新一届村两委成员培训;注重发挥驻村任职干部、第一书记先锋队作用,全力培养一批能带富、善治理的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投入2294.5万元,村干部报酬待遇每月平均提高1000元以上。发挥42个示范点引领效应,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带头挂钩联系贫困村、空壳村,全面消除94个空壳村。成立全省首家县级乡村振兴培训学校,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培训。
把做强农业产业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六大指挥部,抓好农业产业机制,每年投入2000万元,扶持食用菌、茶业、乡村旅游等八大产业发展,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新型产业经营发展模式,形成“一菇独秀,八产并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探索农村创客基地模式,举办乡村振兴创业创新大赛,引导101个乡村创业项目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把提升人居环境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完成“百乡千村”项目33.424公里,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加快乡村教育补短板,推进乡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县乡村分级诊疗体系布局,全面落实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秀美山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模式被列入全市首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典型经验。中房镇林家村等4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松山镇八井村等4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
下一阶段,罗源县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罗源实际,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一是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推动产业振兴。做大特色农业。立足食用菌、毛竹、茶园等资源,培育农业主体,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做响农业品牌,加快推进省级、市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推动特色农业提档升级。因地制宜编制乡镇园区产业规划,加快建设一批装配式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园区。培育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省市级物联网应用示范点。
二是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推动人才振兴。实施“农民素质技能提升”工程,大力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和现代职业农民。实施“专业人才队伍”工程,鼓励优秀人才向乡村主导产业流动。开展“一懂两爱”村务工作者招聘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实施“村级组织带头人”工程,结合全省首家县级乡村振兴培训学校,建立科学有效的村级组织带头人长效培训机制。
三是厚植乡村振兴动力,推动文化振兴。推行党员包干承诺制、曝光台、德善义举榜等经验做法。加快推进文化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美丽乡村文明建设示范村。持续开展“畲族·风”民俗文化旅游节、“三月三”民俗文化节等活动,支持发展牛角梳、工艺石雕、七境茶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打造畲族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雕刻文化、非遗文化五大文化品牌。
四是涵养乡村振兴内涵,推动生态振兴。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梯次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实施乡村绿化美化亮化行动,推进串珠式公园、生态湿地公园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效推进石材行业退出后环境生态恢复治理工作,加快重点生态区位林分补植修复,打造显山、露水、透绿、亲海的生态格局。
五是健全乡村振兴制度,推动组织振兴。深入实施“红色领航工程”,全面开展村党组织“达标创星”活动;着力推进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完善光伏产业发展型、企业合作共赢型、现代都市农业型等可复制、可示范、可推广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