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洋里乡组团谋发展
跨村联建 齐心奔“富”
闽侯洋里乡组团谋发展
在闽侯洋里乡花桥村,有一座“花桥红馆”,馆内的初心厅、使命厅记录和展现了历史上洋里乡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精神,是乡里的一道红色风景线。
如今,走在洋里乡,这样的红色风景处处可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村党支部带头办起合作社,中心村党委统筹推进跨村联建,乡镇与乡镇携手并进,蹚出了一条区域联动、抱团发展的乡村共富新路子。
洋里赶集活动现场人头攒动。陈舒凡 摄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村民家门口就业
浇水、耕地、铺膜……初春时节,来到位于花桥村的草莓采摘园,七八名工人正在大棚里忙碌着。“我原来在县城的工地上做工,村里有了草莓采摘园后就到这里工作了,岁数大了,能在家门口工作是很幸福的事。”66岁的村民谢智勇笑着说。
在花桥村,当地的草莓和火龙果采摘园由村党支部领办,村党支部书记牵头运营。采摘园的建立不仅盘活了村里的土地,也带动了村民就业。
“采摘园的维护人员都是花桥村村民,日常固定有12名果农在园内劳作,农忙时则需要20多人,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的工作机会和增收渠道。”洋里乡宣传委员陈鹤文告诉记者,这几十亩火龙果园和草莓采摘园每年能给村子带来近50万元的产值,“推进乡村振兴,我们一直秉承的理念就是‘村民共富’,增加村民收入是衡量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标准。”
中心村统筹搭平台
山乡好货卖出去
作为山区乡,各类优质农产品是闽侯洋里的“金字招牌”,为将优质“山货”送出大山,洋里乡推动跨村联建,资源联用,组建并优化中心村党委,整合覆盖各村的农产品资源,搭起销售平台。
来到位于洋里乡绅带村的闽侯县珍好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面积近100平方米的展厅内,洋里乡出产的高山蔬菜、地瓜粉、苦橘、芦柑等各类高山农副产品琳琅满目,不时有市民和游客前来询价购买。
现场,花桥村党支部委员江贤爱变身“售货员”,积极地向客人推销合作社的高山特色农产品。“洋里出产的农产品质优价廉,但一直苦于没有好的销售平台,农民们的销售渠道有限,好的产品卖不出好价钱。”江贤爱告诉记者,为了解决优质农产品“叫好不叫座”的困境,2024年,由花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闽侯县珍好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花桥村为中心,联合周边行政村党支部成立集镇片区中心村党委,整合各村力量,挖掘各村特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层供销社+村民”模式运作,打造洋里特色农产品展销馆,有效解决高山特色农产品销售问题,带动村民增收。如今,合作社和洋里乡十多个行政村都有合作,帮助多名农户增收。
“目前,合作社已创立‘洋里珍好’农产品品牌,牵头对全乡特色农产品进行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陈鹤文告诉记者,后续,洋里乡还将积极构建线上+线下销售矩阵,通过电商直播、高速服务区、商超、社区等,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乡镇“抱团”强品牌
火爆人气引进来
近日,在洋里乡安仁村,2025年“福集洋里 樱你而来”赶集活动举行,吸引了6000多名游客前来购物、游览。
“今天卖酱菜赚了3000元,一天的销售量赶上平常三个月的销售量了,希望赶集活动多多举办!”集市上,安仁村村民江依姆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洋里乡已举办三场福集洋里赶集活动,前两场率先在花桥村试水举办,现场格外火爆,给了乡政府和村民们极大信心。
“洋里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乡贤资源,高山蔬果产量、品质都不错,还有闽侯芳姐、名枞世家等本土网红、企业家助力。在洋里乡举办赶集活动,农民可以将农产品摆到集市上售卖,变农产品下山为游客上山,还能作为长期平台吸引山区、平原区乡镇的商贩前来,助力跨区域协同发展,为洋里乡聚集人气,推动乡村振兴。”洋里乡党委副书记林琦萍告诉记者,除了展示洋里本土产的蜂蜜、茶油、粉干、茶叶等产品,洋里乡还联合廷坪、大湖、小箬等闽侯山区乡镇,汇集各地的特色农产品,通过“洋里赶集”品牌活动拓宽山区好物销售渠道,持续开展以季度为周期的赶集活动,实现山区乡镇抱团发展,资源共享,让充满乡土味道的“赶集”成为洋里乡文旅新名片。(记者 谭湘竹)
新榕语丝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进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村庄发展如果还只靠“单打独斗”,往往会面临资源有限、人力不足、发展乏力的困境。在福州多地,跨村联建正成为破题的关键一招。
跨村联建通过推动相邻或产业相近的村庄联合成立片区党委或联合党组织,打破层级和区域壁垒,以阵地共建、资源共享、信息共通、产业共育等多种方式,形成“协同共进”的局面。
一方面,“联”出的是更强的产业。跨村联建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统筹能力,整合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推动产业规模化、品牌化。连江东湖镇以天竹村为中心村,联合周边村庄串联特色旅游资源,进一步丰富游览体验;闽侯洋里乡以花桥村为核心,通过打造农产品展销馆、洋里市集等,把好货卖出去,把客流引进来……通过“党建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组织优势不断向发展动能转化。
另一方面,“联”出的是更高效的基层治理。通过政务、人力等资源共享,解决村庄交界地带的基础设施“盲区”问题,对于群众就近办事亦有助益。如永泰以城关中心村党委为发力点,升级办事场所,理顺办事机制,实现四村业务“一窗通办”,带来村民办事体验、村庄管理效能的同步优化。
可以看到,跨村联建成效已现,但其可持续性仍需关注两点:一是避免“联而不融”,只有真正畅通机制,打通壁垒,才能推进资源共享共用。二是合理把握“联建半径”,中心村辐射带动的成员村并非越多越好,如果“饼摊得太大”,资源协调反而力有不逮。这两点都要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因地制宜找到解决方案。(阿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