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和央视频道连续聚焦连江海洋碳汇、海洋经济

2023-02-26 17:26:57  来源:福州晚报

  《人民日报》和央视频道连续聚焦连江海洋碳汇、海洋经济

  海上福州“碳”出新蓝海

  22日、23日、24日,《人民日报》和央视国际、央视农业农村等频道,以《把握新机遇 赋能新业态》等为题,聚焦连江海洋碳汇和海洋经济。海上福州建设,“碳”出新蓝海。

  《人民日报》关注:

  “碳票”变“钞票”

  22日,《人民日报》要闻版以《把握新机遇 赋能新业态》为题,聚焦连江海洋碳汇产业。

  据报道,海洋每年能够吸收人类碳排放量的1/3,再通过海带、鲍鱼等可以固碳的水产品来回收碳。连江的水产品产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二,碳汇储量丰富。经第三方核算,连江县海水养殖产生的碳汇量约为每年40万吨,可交易碳汇经济价值高达9.6亿元。

  去年初,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成果在连江发布。海带企业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拿到一笔12万元的蓝碳(海洋碳汇)收入,让海带牧场变成“绿色银行”,这也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去年9月,连江发布全国首个海洋渔业碳汇建设体系,上线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福州(连江)碳汇交易服务平台。福建恒捷实业有限公司以数字人民币支付2万元的方式,向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购买1000吨海洋渔业碳汇,随后以所购的海洋渔业碳汇收益权作为质押,从银行获得“海洋碳汇贷”。

  未来,连江将加快蓝色“碳”索,让“碳票”变“钞票”,着力争创国家级碳汇交易试点示范县,探索建立将来可为国家所用的蓝碳建设体系“连江标准”。

  连江的“碳”索,只是福州海洋碳汇产业发展的一个掠影。近年来,福州一直推进蓝色“碳”索:早在2011年,我市在连江海域规划建设了全国首个碳汇渔业养殖基地;去年6月,福州渔博会成为全国首场海洋碳汇领域的大型“零碳”展会;去年7月,福州执行全国首例以“蓝碳”赔偿渔业生态环境损害的案件。接下来,我市还将推进海洋碳汇交易平台、海洋碳汇金融产品、海洋碳汇市场化交易体制机制等工作,为我省乃至全国大范围、大规模交易积累试点经验,探索提供成熟模式。

  央视频道聚焦:

  “牧场”变“工厂”

  22日晚,央视国际频道以《黄岐半岛——敢闯敢试 海阔天空》为题,报道了连江鲍鱼、海带等“明星水产”以及深远海养殖、“南鲍北养”等海洋经济模式。

  在苔菉镇海域,全国最大深远海鲍鱼养殖平台“福鲍1号”养殖着近300万只鲍鱼,每年的鲍鱼产值高达1000多万元。与传统养殖不一样,这平台上有风力发电和24小时远程水文监测、自动增氧等“黑科技”,几名工作人员只要操作按钮,就能应对各种复杂海洋气候。这意味着,“牧场”变“工厂”、“渔民”变“工人”。

  无独有偶,定海湾也投用了“定海湾1号”“振渔1号”等大黄鱼深远海养殖平台。连日来,央视新闻频道、央视财经频道、央视农业农村频道以《在希望的田野上 新农人走出致富新思路》等为题,聚焦“定海湾1号”和大黄鱼产业。

  据了解,该平台最大可以抵抗15级台风,使用了自动化设备,日常维护仅需一两个人。由于模拟了野生大黄鱼生长的环境,养出的大黄鱼体形和口感都接近野生,1公斤可以卖到200元。

  从鲍鱼到“福鲍1号”,从大黄鱼到“定海湾1号”,这都是海上福州建设的缩影。经过近30年发展,我市已形成“10+1”渔业特色品牌——福州鱼丸、福州鳗鲡、连江鲍鱼、连江海带、长乐漳港海蚌、福清南美对虾、琅岐蟳、连江定海湾丁香鱼、连江虾皮、福清花蛤以及福州金鱼等,荣获了“五都”称号——中国海洋美食之都、中国鱼丸之都、中国海带之都、中国金鱼之都、中国鳗鲡之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渔业品牌之都。2022年,福州市的渔业产值或达675.4亿元,居全国首位。(记者 郑瑞洋)

【责任编辑:钟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