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杨闽:让小小菌菇棒变成致富“接力棒”

2022-10-29 11:12:13  来源:福州日报

  步入梓山村,放眼望去,47座食用菌大棚连成一片,银色大棚横在山坳之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梓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杨闽:让小小菌菇棒变成致富“接力棒”

杨闽在查看菌菇生产状况。(受访者供图)

  大棚内,新到的菌菇棒在水分滋润下,默默积蓄着生长的力量。杨闽一边查看棚内菌菇的种植情况,记录温度、湿度等数据,一边向首批参与种植的党员介绍菌菇专家带来的育种经验。菌菇育种知识在大棚内回响,大家的眼里满是希望。

  “扶农助农,就是要到田间地头,才能寻到真经。”为了撑起菌菇这柄“致富伞”,一年多来,杨闽从门外汉变成了半个“土专家”,说起食用菌的种植、鉴别、口感,就停不下来。

  梓山村是革命老区村,海拔400多米,地势平坦,有食用菌种植历史。村委肖尚政介绍:“2012年,村两委引导村民种植黑木耳,但因为水土不服,不是很成功。这些年都是农户小面积零星种植,市场竞争力不强,附加值偏低,还要担心销售问题。”

  梓山村青壮年人口少,村中有大片闲散土地,杨闽一到梓山村,就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说服65户村民与合作社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发展规模农业。

  借助争取到的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资金,在原先闲置的农地上,一个个现代化的菇房和配建的包装加工厂在梓山村建起来了。

  2020年底,在区农业农村局牵线搭桥下,定翔源盛和榕晋农业相继将食用菌产业园落到了梓山村。梓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企业合作运营梓山村菌菇产业基地。如今,40座大棚种植了香菇11万棒、茶树菇4万棒、平菇2万棒、黄金菇2000棒,还种植了时下流行的赤松茸,产量预计可达1.5万公斤。

  大企业带来好“钱”景。榕晋农业董事长洪海潮介绍,产业园探索“农民+村集体+企业+科研单位”四位一体运营机制,和省农科院菌菇研究所、市菜科所、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并统一包销。“村民出工、企业出资、院所出技、村集体出生产资料,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村集体和村财双增收。”洪海潮说。

  目前,有17名农民在产业园内实现了就业。“菌菇基地上下游可解决80余名群众的就业问题,收入在3000元上下,和下山打工比一点也不差。”杨闽说。

  虽然企业开出的条件很诱人,但村民对种植菌菇依然有顾虑:万一种失败了,岂不是白忙一场?这时候,党支部领办的经合社逐步彰显作用。

  在村党支部号召下,合作社吸纳引导村两委、党员和种植大户入社。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生产资料租赁、市场营销、金融信贷、产业保险、技术培训、就业推荐等六大服务,在资金、销售、技术培训等方面全程保障,构建村集体和群众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共同体。

  杨闽还与村两委一同前往古田、罗源、永泰等地考察,向成熟的菌菇企业请教经验,邀请科研专家到梓山村实地考察,还与市菜科所签订协议,由菜科所定期派科特派向农户传授技术、推广优良品种。

  “专家推荐了一种黄金菇,‘耳朵’是金黄的,口感很不错,产品附加值也高,种出来应该不愁卖。”在政策利好下,多年未种菇的肖尚政开始重拾“老本行”。“村民只要看到效益就会投入生产,我们作为党员,先带头做给大家看。”

  看到党员动手,观望的村民也动心了,开始向杨闽和村干部询问菌菇的选种和培育。

  现在的杨闽依然在忙碌,为村民带来最新、最适销的菌类产品,为企业带来村民试吃后的建议。“接下来,新一批的菌棒即将入场,剩下的7座大棚将由村民接管进行种植。我们也将深入建设合作社和产业园,打造一条集菌菇种植、加工、观光研学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带动周边更多乡村发展。”杨闽说。(见习记者 宋亦敏 记者 朱榕)

【责任编辑:钟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