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寨”,换了人间

2022-07-08 19:00:38  来源:福州日报

  从福州市区驱车往西南行进,出永泰嵩口高速口后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一幅别致的山村图画渐次映入眼帘。永泰洑口乡山寨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永泰最偏远的乡村之一。5日,山寨村来了一群“老朋友”——福州日报社机关党委的10多名党员。

  今年是福州日报社机关党委与山寨村开展助力精准扶贫“双联双扶”活动的第5年,一路上,山寨村的变化让报社党员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原来到村里要3个多小时,现在直接缩短了1小时。”“村道也更好走了,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村庄更美了,好似一幅水墨画。”

青“山”依旧“寨”,换了人间

山寨村将建筑外墙涂绘成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图案。记者 郑帅 摄

  发展研学 焕然一新迎客来

  得知老朋友到访,山寨村支部书记黄国曹早早在村口等候。

  “黄书记,又晒黑了不少呀!”“在村里工作,哪能怕晒?走,带你们看看村里的新项目!”

  黄国曹口中的新项目是去年开业的山寨村农耕研学基地。上世纪60年代末,山寨村是永泰第一个实行水稻品种改良的示范村。村里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和历史,众多古厝保存完整,于是黄国曹决定把目标瞄向农耕研学。

  “山寨村路途偏远,除了田就是老房子,会有学生特地跑来?”听了黄国曹的想法,村里人有些不解。于是,黄国曹就先召集自家在外地工作的三兄弟,大哥黄国论出资建设,三弟黄国泳负责施工,四弟黄国勤开发课程。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慢慢地,农耕研学基地有了起色,不少从村里走出去已在大城市打拼出一番事业的年轻人,响应黄国曹号召返乡创业,“90后”温永楷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学生们可以在梯田里体验种水稻、摸泥鳅,在菜畦体验蔬果采摘,在大山里开展丛林真人CS游戏、野外露营等,让孩子们在了解农耕文化的同时,通过劳动提升自我价值。”温永楷介绍道,每个月基地都能接待100~200人的学生团体,还有不少游客看了福州日报社的过往报道,从厦门、漳州慕名而来。“现在基地正在申请县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届时基地的接待能力还将有更大提升。”

  全村齐心 拓宽民生幸福路

  除了研学基地,村里大的变化还有人居环境。“过去村民到洑口乡政府,需要先沿着土路下山,再过一座吊桥,骑摩托车也要半个多小时。”山寨村的老支书黄朝训回忆道,即使后来建了水泥盘山村道,也没有客车愿意来,村民出门都要事先电话叫摩的,来回要四五十元钱,出行成本很高。直到2019年,通往村里的山路还十分崎岖狭窄,若两车在转弯处相遇,更是左右为难。

  想致富,先修路。黄国曹一边根据政策申请拨款,一边号召村民出钱出力。“3天内有300多人捐款支持修路,其中不乏五保户、低保户,最后凑了90多万元。”

  2019年10月,入村村道拓宽工程启动。在村民共同推动下,不到两年,从洑口乡白沙大桥到山寨村总长6.42公里的山路,从3.5米拓宽到6.5米,解决了入村难问题。

  “现在村里变化太大了,不仅出行更方便,房前屋后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村民黄朝财为山寨村的变化竖起了大拇指。

  挖掘底蕴 奔向美好新生活

  山寨村的美,美在自然风光,也美在历史底蕴。

  村如其名,山寨村有古民居54座,这些古厝顺应山形地势,立石架木,层层叠叠,构成山区聚落的鲜明特征。其中,祥福堂、余庆堂、龙湖堂等10座古民居是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区域面积有1万平方米,十分罕见。

  “山寨村是福州、莆仙、闽南文化的汇聚之地,多文化、多风俗的融合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地域文化。”黄国曹说,村里既有住宅围田的田居模式,又有内向围合的客家围龙屋的布局特点;既有闽南传统民居的造型与构造,又有山地建筑朴素灵活的布局与形象。去年7月,闽江学院还组织学生到村里采风,开展研学。

  念好“实干经”,唱响“耕耘曲”,山寨人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疾驰前行,奔向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我们请来福州的设计单位编写村庄规划技术设计方案,统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结合农耕、古厝、研学等元素,深挖底蕴,建立与乡村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精品空间。”对于村庄未来的发展,黄国曹充满期待。(记者 叶欣童)

【责任编辑:钟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