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绘“民族+”幸福画卷,结团结进步硕果

2020-10-15 09:38:58  来源:福州乡村振兴

  罗源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是畲族入闽第一站、历史上畲族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福建省畲族主要聚居地、畲族文化最终形成的核心区,有“次祖籍地”的重要地位。

罗源:绘“民族+”幸福画卷,结团结进步硕果

  罗源县共有1个畲族行政乡、34个畲族行政村、147个畲族自然村、畲族人口22067人(占罗源县总人口8.2%、相对数位居全省第三、全国第四)、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个。

  罗源畲族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

  上世纪50年代全国少数民族成份畲族识别确认罗源县八井村为重要调查点。罗源畲族凤凰装1975年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畲族女性代表装;罗源畲族的山歌畲调是全国畲调代表曲调;畲医、畲药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罗源畲族婚葬俗、入宅礼、成年礼等都还保留较完整的原始宗教礼仪,具有较高的研究参考价值。

罗源:绘“民族+”幸福画卷,结团结进步硕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先后15次来罗源,到过民族中学、霍口福湖村、松山八井村等地调研指导工作。近年来,罗源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致力创新“民族+”创建理念,打造畲族民俗文化小镇等一批促进民生发展的重点工程,培育“1+3+N”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努力提升各民族幸福指数,探索出一条富有罗源特色的创建之路,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排头兵。

罗源:绘“民族+”幸福画卷,结团结进步硕果

  2020年,在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的基础上,罗源县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并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新社等中央主流媒体组团采访。

  一、聚焦“民族+文化传承” 焕发畲族文化魅力

  立足罗源畲族文化特色,加大对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开发利用模式,展示罗源畲族文化魅力,讲好罗源“千年古邑,凤舞畲乡”故事。

  一是注重传承保护

  编辑出版《畲山歌谣》《罗源县畲族志》等书籍,畲族古籍资料被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畲族卷》,古籍收集整理工作受到国家民委表彰。

  用国际音标编写出版发行专著《畲族语言》,解决了长久以来畲语口口相传无文本的问题。

  编排全省首部畲族题材原创闽剧《畲山蝴蝶飞》获第二十四届福州市戏剧节银奖,《畲乡情》《铃卜情》等原创舞蹈获全国省市各类奖项。

  畲族村落飞竹镇塔里洋村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传统村落”,松山镇八井村获评“福建省民族文化艺术之乡”。

  目前,罗源县共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14项,培养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17人。

罗源:绘“民族+”幸福画卷,结团结进步硕果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

  出台《罗源县关于弘扬畲族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畲服、畲医药等少数民族非遗项目。

  出台《罗源县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若干补充措施》,从专项资金、文化保护等7个方面对促进民族团结工作予以政策支持。

  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协会和非遗传承人之家,成立全市首个县级畲族文化研究会。

  联合闽江学院开展校地合作,建立中国畲族田野调查基地。

  建立罗源县非遗保护中心官网、开发非遗项目申报平台软件,并健全完善非遗项目数据库,进一步夯实文化传承发展的根基。

罗源:绘“民族+”幸福画卷,结团结进步硕果

  三是拓展传承平台

  实施“畲族文化进校园”工程,在8所中小学、幼儿园开设非遗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感受到畲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民俗文化。

  扶持畲歌传承人开设畲歌传习所,协助畲家拳传承基地申报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基地。

  建成全市首家畲族文化民俗展示馆,选送畲族非遗服饰在三坊七巷展馆展出,在罗源县6个少数民族村和后张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设立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场所。

罗源:绘“民族+”幸福画卷,结团结进步硕果

  四是加大宣传推介

  以习总书记点赞“罗源装”为契机,举办“畲乡凤来仪”首届中国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周活动,受众人次达2000万多,极大提升罗源凤凰装作为全国畲族女性服饰代表装的知名度。

  通过“三月三”、少数民族丰收节以及端午包粽子活动、平安接力赛、自行车骑游、传统特色美食、十佳农特产品评选活动等平台,嵌入、植入、融入民族团结元素。

  罗源畲族非遗文化亮相第三届中国世界遗产主题文化博览会。

  制作“山海罗源、春意畲乡”电视特别节目在2020年除夕夜在央视播出,鼓励非遗传承人登上央视《星光大道》推介罗源畲族文化,不断扩大罗源畲族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责任编辑:钟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