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古村下和洋:连风都飘着书香
女教师施丹贞和4名学生的铜像。
施丹贞与女教师铜像
古街上保存的最小的学堂不足20平方米,这是1927年开设的一所村中夜校。女教师施丹贞毕业于福清毓贞女中(今福清二中),她白天忙他事,晚上来夜校义务教学,寒暑无间,寝馈胥忘,把不少学生送进了大学。感念施丹贞的无私奉献,近年人们在当年的学堂里为她立了一尊铜像,村民高鹏说:“下和洋人会永远感恩她。”据悉,在全国为一位普通小学女教师立铜像的并不多。
这个小学堂还为第一届4名学生立了铜像。这4名学生中,除了一名女生读到高中毕业,其他都上了大学。高建达说,这名女孩因为文化高,后来被一位南洋知名华侨娶回当儿媳妇。那位华侨说:“有文化的媳妇才能旺家,因为她会教子。”村里的几位老人说,因村中女孩自小读书,知书达理,气质又好,远近闻名。
院士纪念馆与别样宗祠
高由禧(1920—2001年),中国著名气象学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高由禧的至亲多不住在村里,但下和洋村人像保护自家眼珠一样保护着高由禧的故居。院士故去,村里派出代表远赴兰州,背回了院士的手稿和一批院士用品。全村人出资数十万元,在院士故居建起了“高由禧院士纪念馆”,还花大价钱为高由禧铸了一尊铜像。高正说:“村里每个孩子高考、中考前都要来这里加油,立志科教兴国,争当院士。”当地村民说,有些附近的村民子女不爱读书,家长就把他们带到下和洋村,到步云学堂温课,到高由禧故居走走,摸摸铜像,励志一番。
村中古厝,不少都悬挂着介绍先贤事迹的功牌匾和展板。高建达说:“宗祠是用列祖列宗功绩激励后人,我们则用古厝走出的先贤教育后代。”
高正还拿出自家一楼的一间房,作为家族先贤事迹展示馆。记者去时,他已完成装修,正准备布展。
走在下和洋村,你会有种冲动:下次来时带本书,这里的风都飘着书香,很适合静心读书;还想带着孩子来,来这里励志、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