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伟卿: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福建乡村振兴的思考

2020-05-21 17:08:36  来源:福州新闻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新时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和方针,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带来新挑战时,福建上下更应牢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出发点,谋划乡村振兴举措。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福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不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处于较高位置。而福州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及各项指标又处于省内前列。面向未来,更要不断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谋划福建、福州乡村振兴战略和举措,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庄伟卿: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福建乡村振兴的思考

  3月25日,福州春茶节在晋安春伦生态茶园举行。原浩 摄(资料图片)

  产业兴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要先行,构建绿色、生态、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是福建省农业发展的思路方向,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当前福建省实现三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是打造“一区两园”。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工作报告,去年我省创建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8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60个,实施现代农业重点项目435个、完成投资132亿元,新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240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6.5%,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千亿产业增至8个;农村网络零售额、休闲农业营收均增长20%以上。

  去年,福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934.92亿元,产值总量持续保持全省第一。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为 30.78∶3.86∶8.20∶53.90∶3.26。其中牧业、林业的比重较上年分别提升1.03、0.39个百分点,农业的比重较上年则下降0.03个百分点。

  为加快促进我省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建议研究和出台一系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制度,充分发挥省内海洋资源优势,推动渔业快速发展成农业产业龙头,确定乡村振兴的新增长点。一是打造品质性乡村商贸商圈。产业融合,平台先行,在覆盖一定地理区域上,满足高品质、高服务追求,建立乡村商贸中心,强化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端的建设,实现农产品或农业服务的采购与销售集成,与农业加工业进行无缝对接,开发和提升农产品或农业服务的附加价值,发展休闲、旅游、文创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二是充分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优势,寻求国际渔业合作与投资,加大渔业产业规划和建设力度,打造规模化的渔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产业园区,促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色渔业,通过与海洋生物医药相结合,扩展产业链,走高层次、高端渔业发展策略,实现海洋强省目标,勾勒海洋强国蓝图。三是推进“物联网+现代农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农业实现跨越发展。根据我省土地和农业特点,可通过与国内IT行业合作,布局农业物联网,推进农业由传统跨越工业化,走向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实现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

  生态宜居:绿色共治加强保护

  生态宜居可从“量”和“质”两方面来考察。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2019年,我省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1年居全国第一,造林面积逐年增加,生态宜居具备“量”的保障。但我省乡村在生态宜居方面存在“量优质不优”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生态治理体系,绿色共治、加强保护。

  乡村生态宜居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细化“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绿色行动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施绿色生态、“政府-产业-农民”共治机制、生态保护的奖惩机制、改变现有政府监管制度与方式方法等政策举措。一是建立“政府-产业-农民”的绿色共治机制。生态宜居不但离不开产业与农民的加入,而且产业和农民方应在责权利上与政府形成分工、均衡、对等、协调的共治关系,构建绿色共治责权利链条,设计三者所处链条位置的责权利,形成乡村生态共治的各方基本责权利加三者关系责权利的模式。机制框架的确立,可以进一步推进保护举措和监管制度的修正和完善。二是要使生态保护的责权利制度设计得以落实,需要科学的奖惩制度作保障。划分出突出环境问题、一般人居环境、重要生态系统等差异,制定差异化奖惩办法,针对各方基本责权利采取奖惩。三是监管方由政府扩展到产业、农民方。政府可制定生态宜居、保护标准,加强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执行奖惩举措。产业和农民方可介入监管过程,形成相互监管模式。

  乡风文明:精神物质生态共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包含物质、精神和生态共和谐,打造物质、精神和生态协调发展是乡风文明的体现,也是建设思路。乡风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内容。新时期,福建的乡风文明应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将优秀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发展出精神物质生态共和谐的新时代乡风文明。

  建议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通过闽籍华人华侨优秀乡风,打造具有乡土文化特质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海外文化融合平台,传承开发保护乡村特色文化与特色产业的融合,激活乡风文明内涵和辐射能力,树立生态文明观,普及村级公共休闲与文化宣传硬件环境和配套优质文化软件条件。

  治理有效: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一种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方向,以聚焦“三农”问题为导向,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

  考虑到我省乡村的地理特征和宗族文化等因素,可通过划清自治、法治、德治界限,明确自治、法治、德治内容,打造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规范自治、法治、德治的范畴与内容,建立在法治框架体系内,寻求村民活动的自治与德治为主,激发村民创新创业思想,激活农村产业。

  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方面需要科学地运用和分配自治、法治及德治手段,创新治理思维。各地可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框架下,围绕产业、生态、乡风等方面,制定自治、法治、德治的范畴与内容,并且明确规定德治的标准或要求。同时,自治和德治必须有法治作保障,分内容、分层级地开展治理行动,探索分立与协作模式。自治旨在通过关于“我是谁”“我与家庭、他人、自然”关系的把控及村民自我修养的培养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现村民个体由治理“对象”走向治理“主体”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自我治理过程;法治通过制度安排和规则程序,凭借一套具有普遍性、可预见性等理性化标准的正式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区间;德治重在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正面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生活富裕:小康现代化共同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福建因地域差异,乡村生活富裕程度不均衡,要在全省范围内梳理小康和现代化水平情况,建立以现代化地域牵引小康地域发展机制、现代化与小康地域牵引贫困地域脱贫发展机制,共同推进生活富裕。

  小康现代化的关键是民生,一方面应建立长效的制度机制,实现农业农村的小康、现代化建设可分步分阶段推进,也可同步协同推进,目的是解决民生问题。如,可开展农村金融信贷业务,也可打造“智慧农业+精准扶贫”,助力脱贫与振兴。另一方面,补短板补差异,缩小和平衡地区生活贫富差距。如,省委明确将教育、卫生健康、养老和城乡基础设施作为补短板的四大重点领域,提出“一事接着一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要在补短板中实现突破。

  综上,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福建省乡村振兴,应根据党中央部署和福建实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出完备的举措,并制定举措落地的制度保障,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乡村奋进。

  (作者庄伟卿,系福建工程学院互联网经贸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钟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