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渔村到花边名村

——来自长乐区松下镇垅下村的蹲点报告

2019-05-02 22:41:25  来源:福州新闻网

  求新求变 经编业蓬勃发展

  驱车行驶在201省道陇下村段,道路两侧针织厂房林立。“从最初的一家,到后来的几家,再到如今的200家,经编和花边产业像裂变一般越做越大。”原村支书林民强见证了垅下村经编产业的发展。

  垅下村原先依托农业发展,创办了碾米厂、农械厂、锯木厂,但经济发展单靠农业不是长久之计。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垅下村也迎来发展的好时机。林敬伙、林民强、郑锦华等人去金峰学习考察经编厂后,集资8万元创办了垅下村第一家化纤纺织厂,主要生产蚊帐。4年后,化纤纺织厂开始转型升级,由生产蚊帐转为生产提花、窗纱等产品。林敬伙、林民强等人分别创办了东龙针织、德运科技、永丰针织、兴隆针织、富宇针织等经编企业,垅下村经编产业进入繁盛时期。

  “为适应市场变化需求,大家又购买二手德国先进设备,转型生产花边。”林民强回忆,上世纪90年代,受到政府政策的鼓励,不少外出经商的垅下村人回到家乡,加入经编产业的“大军”,经编企业如同雨后春笋冒出,达到100多家,2005年后更是多达200家。因垅下村的花边生产集中度高,并向周边村庄拓展,松下镇因此获得全国唯一的“中国花边名镇”称号。

  45岁的郑发清是垅下村经编发展的后起之秀,1992年他和亲戚合伙创办了经编厂。“最初的经编厂类似家庭作坊,规模小,自己既当老板又当工人。”提起创业的艰辛,郑发清颇为感慨。不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也积攒了宝贵的经验,2001年,郑发清创办了宏丰针织公司,开始了全新的创业历程。

  走进宏丰针织生产车间,机器设备高速运转,纺纱在轮轴间快速交织穿梭,偌大车间内只有几名工人来回走动,观察设备运转情况。“这是最先进的德国卡尔迈耶花边机,不仅产量大,而且解放了大量人力。”在商海中浮沉,郑发清悟出一条生存之道,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求新求变。宏丰针织几乎每年都要把一部分利润用于设备的更新换代,近两年更是成立研发部,每年投入300万元,研发质量过硬、特色明显的花边产品。

  乡村振兴 生活更美好

  走在垅下村的主干道上,两侧是成排店面,顾客进进出出,十分热闹,街道干净整洁。再往村中走去,小洋楼鳞次栉比,行道树郁郁葱葱,村庄周边又有青山环绕,一幅生态宜居的画面。村民林祥开高兴地说:“这两年,村委带头进行环境综合治理,环境越来越好,生活更加舒心。”

  现任村支书林礼伟告诉记者,经编产业发展带动了垅下村致富,但生态建设也没有落下,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村里几乎年年植树造林,造林面积已达1万多亩,上世纪90年代,垅下村还被省农业厅授予“植树造林先进单位”称号。

  近年来,为培养村民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村干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入村民家中宣传,慢慢转变村民乱扔垃圾的习惯。

  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企业也发挥了不小作用。东龙针织、德运科技、永丰针织等经编企业每年都拿出5万元,用于村中的卫生环境整治。

  村委还和企业共同出资,在占地600多平方米的荒地上建起了党恩公园,不仅宣传党建和移风易俗工作,还成为村民的休闲场所。去年,企业家捐资,在垅下村修了两条登山步道,成为村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

  垅下村人用自己拼搏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书写着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壮丽篇章。

从贫困渔村到花边名村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

【责任编辑:伊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