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第六批市派挂职干部工作纪实:深学笃行,共书乡村振兴答卷
闽清县墘面村第一书记袁建新在村里检查“六清”卫生。(受访者供图)
福州日报记者 张笑雪
2018年3月,经市委组织部选派,市直机关32名党员干部到闽清、罗源、永泰的贫困村挂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3年来,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赢得民心;他们奔走于山峁和田间,不分昼夜战“疫”斗贫;他们把岁月和青春植入广袤的农村大地,谱写出一曲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赞歌。
连日来,福州日报持续刊发第一书记的驻村事迹,展示这个默默无闻的群体绽放的熠熠光辉。“为什么来?”“要怎么干?”32名共产党员用汗水和智慧交出了振兴答卷。
为什么来?
牢记初心践行党员使命
“驻村,为什么而来?”这是摆在所有挂职干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大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福州是福建的省会,脱贫攻坚走前头,乡村振兴更要争当排头兵。两者如何有效衔接?许多驻村干部与当地干部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有益思考。
罗源县起步镇西山村第一书记姜川,上任伊始,就走访每户村民,探讨发展思路,牵头制定了《罗源县起步镇西山村三年发展规划》。借助村级党组织换届的契机,他调整充实了村两委班子,让群众认可的年轻人加入村干部队伍。在他的带领下,村财村务分开透明,阳光运作。群众的心气顺了,村两委的杂念少了,变得更加团结、务实,在群众中的威信自然逐步树立,村里各个项目都顺利开展。
永泰县同安镇洋头村第一书记张威,刚到村里,首先做的就是调查研究,摸清村情民意。通过开展村两委干部座谈会,深入乡村角落、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倾心交谈,他基本掌握了本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并对村民的诉求一一记在心头。做到边调查研究,边宣传党的支农惠农政策,边思考探索帮扶方案和措施。经过3年努力,洋头村现在路好走了,用水不愁了,脱贫致富产业也搞起来了,每一户村民都有稳定的收入。
来自市委组织部的赖伟,按照“到村调研时‘强化党建引领、整合片区资源、做到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的相关要求,在县委组织部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共龙门中心村党委,实现了片区的协同发展,3年来,共筹措各项政策配套资金1862万元。
要怎么干?
扎根乡土走出振兴之路
到农村挂职,方向确定了,接下来第一书记们思考的就是怎样找到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成为大家开展工作实践的指导方法。
永泰县岭路乡长坑村第一书记李建辉,很快就找准了方向。长坑村毗邻云顶景区,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抓住这两点优势,他外出招商引资,邀请企业家考察,投资农业、观光项目。几年来,李建辉穿烂好多双鞋,更换了多副车胎。在驻村挂职期间,他相继发展了长坑村云顶深山灵芝、乡村自驾二日游等产品。2019年,长坑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获得中央财政1000万元扶持。
罗源县中房镇叠石村,祖祖辈辈以采茶为生,2012年被被福建春伦集团选为茶叶基地扶贫点。依托茶产业优势,来自市旅游局的林宇发挥业务特长,申请到100万元资金,改造一座茶艺培训学校和生态观光茶园,增加了村财收入。
闽清县东桥镇桥东村本是个空心村。来自市广播电视台的徐久声在村里的古厝群和历史文化上动起了脑筋。借助村内乡贤的力量,经多方努力,桥东村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经过三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桥东村旅游景点的面貌已经初显。
“第一书记要准确定位身份,做到‘尽职不越位、帮忙不添乱’。要从自然、人文和村两委班子的实际出发,寻找挂职村的定位。一定要想办法发展壮大村财……”在闽清县桔林乡尚德村挂职干部李琳勇的工作总结中,我们看到了扎根乡土的深沉思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别三年驻村生涯,第六批市派挂职干部即将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工作。初心不改、砥砺前行,这支豪迈而坚韧的队伍必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绽放光芒。